我国集体土地承包法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该法分为五章,对农村土地承包的方式、承包的原则、纠纷的处理等方面作出了规定。
农村土地承包采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家庭承包方式,对于不适宜家庭承包方式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土地,可以采取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
农村土地承包后,土地的所有权性质不变,承包地不得买卖。国家依法保护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有权依法承包由本集体经济组织发包的农村土地,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剥夺和非法限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承包土地的权利。农村土地承包应当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确保妇女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
农村土地承包应当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
我国二十多年农村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证明,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对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制定具有以下意义:
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可以充分调动和保持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引导农民珍惜土地,增加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维护土地承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使他们能够真正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特别是加强对承包经营权的保护。农村土地承包法明确规定了发包方和承包方的权利、义务,还对维护农村妇女的承包经营权作出特别规定,同时对侵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责任作了专章规定。
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制度,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还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可以形成对城市的有效供应,农民的富裕可以带动国民经济整体的发展。
土地抵押登记的流程,包括土地使用权的地价评估与合同签订,抵押登记申请及审查过程,以及土地使用权抵押登记和变更登记等环节。其中,针对不同取得方式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和农民集体土地使用权,详细阐述了地价评估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同时,也介绍了申请抵押登记所需提交
土地使用租赁合同的签订及相关内容。合同明确了出租方和承租方的权利和义务,包括土地的位置、面积、租赁期限、租金支付方式及违约责任等。承租方需合法经营,不得擅自转租或改变土地状况。合同还规定了费用承担、合同解除条件及争议解决方式等内容。
土地抵押后的买卖问题,包括抵押期间转让抵押物的规定和注意事项。根据《物权法》和《担保法》的规定,抵押人需征得抵押权人同意才能转让抵押财产,转让时需通知抵押权人并告知受让人该物已抵押的情况。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土地抵押登记的程序和注意事项,包括委托评估机
农村“空挂户”(主要指农村出嫁女性)在土地征收补偿方面的权益问题。为满足特定条件(如户口登记、参与生产生活等),这些女性应享有与拆迁和征地有关的补偿。传统观念认为嫁出去的女性失去继承土地的权利,但现实中,她们仍然应该享有相应补偿,不论户口变动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