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法征地是国土资源违法行为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是指行为人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违法占用土地进行非农业建设的行为。违法征地行为可分为以下四种主要表现形式:
未经批准占用土地主要指单位或个人在未取得合法用地批准文件或未办理用地批准手续的情况下,违法占用土地进行建设。
采用欺骗手段骗取批准文件占用土地建设主要指单位或个人通过弄虚作假等手段,虽然取得了用地批准手续,但其批准手续的合法性存在问题,因此也属于违法征地。例如,某村民已拥有宅基地,却与村干部合谋伪造宅基地证明,以骗取批准新的宅基地。
少批多占主要指超过批准的用地面积被占用,其中超出批准面积的部分属于违法征地。
其他形式的违法征地包括: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且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的利益应当受到重视。然而,过宽的征地补偿范围和过高的标准势必给国家和社会增加财政负担。
然而,一味地强调整个社会的利益而忽视失地农民合法权益的保障,也不符合社会主义民主的要求和法律公平、公正的精神。因此,我国应当扩大土地征用补偿的范围,将残余地分为损害补偿、经营损失补偿、租金损失补偿以及其他征地所致的必要费用等可确定、可量化的财产损失,纳入补偿的范围,以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使农村土地所有权价格中的土地资本及预期收益,在土地征用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根据我国现行的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征地补偿的范围仅限于土地本身、地上的青苗及附着物,以及农业人口和劳动力的安置。至于那些通常所受损失的补偿,如残余地分割的补偿、经营损失补偿、租金损失,以及其他征地所致的必要费用补偿(包括临时租房费用、律师或专家的代理费用)等具有客观价值且可证明的具体财产损失,均未列入补偿范围之中,导致农村土地所有权价格中缺乏足够的土地资本和土地资本的预期收益。
政府违法征地的应对措施和法律举报渠道,包括被征收人向上级政府、公安机关或检察院举报的途径。同时,文章介绍了农村集体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青苗补偿标准和其他附着物的补偿标准。对于违法征地行为,被征收人应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县级政府征地是否属于国家级征地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县级政府没有土地征收权的审批权限,因此是否属于国家级征地取决于作出征收决定的审批机关。如果是国务院批准的征收决定,就可以认定为国家级征地。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
各地征地投诉的处理办法。当发生征地纠纷时,可以通过协商、向土地管理部门或检察机关举报来解决。对于违法征地行为,可以向上一级政府或公安机关举报。同时,根据国土资源部的紧急通知,省级政府应加强征地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市、县政府需切实履行责任,确保依法征地、
农民在面对占地和拆迁问题时,应首先关注合法性问题而非直接讨论补偿问题。文章解释了为何关注合法性问题至关重要,因为大部分占地和拆迁都是违法的,补偿标准在非法情况下不存在。文章还介绍了“声东击西”的策略,即从非法问题上着手,让对方主动提出合理补偿。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