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征地纠纷不断出现的现实中,其原因主要存在于制度层面的缺陷与不足。
我国法律对于征地中的“公共利益”概念并没有进行完整的定义,导致地方政府可以随意扩大征地权和征地范围。现行土地法律法规存在漏洞,很可能导致利益分配不公平,制度上无法根本保证征地冲突的解决。相互矛盾或不适应的规制必然会导致土地权力和利益分配不均。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征地补偿制度违背市场原则,补偿范围也十分有限,由政府确定而非市场确定。地方政府以低价征收农民土地,再以高价转让给开发商牟取利益,使农民失去了生活依赖的土地,而获得的补偿远远不足以维持日常生活。
农民自身层面也存在一些因素,导致征地纠纷的出现。
农民缺乏自上而下的维权途径,中国农民维权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进程缓慢,政府无法听到农民维权的呼声。现有制度设计的安排和农民可支配资源的缺失,使得农民的维权行动仅仅是一种情感上的行动。在征地过程中,农民的权益受到损害,由于缺乏权益表达的途径,农民个人利益意识觉醒后,选择极端的集体或个人形式来维护自身权益。
政府在治理征地冲突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导致纠纷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地方政府追求个人利益,激发矛盾。在我国土地征收过程中,地方政府主导整个征地过程。政府寻租现象十分明显,一方面以低价征收农民土地,另一方面以高价转让给房地产商,巨额利益差成为财政的主要来源。
地方政府对征地冲突的治理不力。每个征地冲突事件都有其独特特点,政府部门没有对其进行分类综合处理,导致矛盾不断激化。地方政府处理问题的方式偏差,采取粗暴、官僚的行政执法方式,迫使失地农民不得不采取极端方式来保护自身权益。
“以租代征”行为的法律分析。该行为通过租用农民集体土地进行非农业建设,规避法定的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扩大建设用地规模。文章指出这种行为严重违反土地法律法规,违背土地管理和国家长远利益。法律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申请使用国有土地,涉及农用地
行政强制拆迁的合法性要件,强调其目的必须出于公共利益考虑。公益项目包括国防、公共交通等公共建设项目。拆迁人需遵守合同法规定,公平合理补偿产权人。商业性开发项目中,政府不应过多干预,不能使用行政强制手段实施拆迁。
遭遇非法征地时,公民可以通过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文中介绍了相关的法律途径和注意事项,包括不能对抽象的行政行为提出起诉,注意复议前置的情况,注意诉讼时效以及被告主体的问题。
中国土地管理法中关于农民状告政府违法征地的法律依据。包括国家依法征收土地的原则、耕地保护政策、征地审批权限、征地补偿标准、补偿安置方案的公告以及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公告和补偿费标准等。同时,文章还提到了广东省实施土地管理法的具体办法和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