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拆迁问题成为一个敏感词,引发了各种纠纷。当遇到拆迁协议纠纷时,如何维权呢?拆迁协议纠纷应采取何种诉讼形式?
根据征收补偿条例中“可以依法提起诉讼”的模糊表述,在学术界和实务界引起了广泛争议。
实际上,目前的审判实践中,行政诉讼和民事诉讼两种形式都有。当被征收人对补偿协议不满时,通常采取行政诉讼,即“民告官”的方式;而当被征收人不履行协议义务时,房屋征收部门通常采取民事诉讼。
一般情况下,应优先采取行政诉讼,但不排除民事诉讼的可能性。为什么呢?因为民事诉讼在补偿等问题上更具充分性,而行政诉讼的优势在于证据举证有利于某一方。同时,补偿协议实际上是以合同形式体现的行政决定。因此,从协议争议开始就纳入行政诉讼,有利于彻底解决纠纷。
我国目前的行政诉讼制度是建立在“民告官”的基础上的,行政机关只能作为被告,不能作为原告。因此,作为被拆迁人,只有在充分把握的情况下才能采取民告官的方式。
长期以来,在拆迁过程中,作为被征收人的普通老百姓相对于房屋征收部门来说处于弱势地位,法律规定也更倾向于保护弱势一方,即“民告官”的“民”。然而,近年来,随着房价的不断上涨,政府也遭遇到被征收人拒不履行协议的情况。
在征地拆迁纠纷中,只要政府存在违法行为,被拆迁人就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 当地政府是否有省级政府或国务院的批准征地文件,如果没有,地方政府的征地行为就是根本违法的。
2. 在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征地的情况下,政府的补偿标准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可以提起行政诉讼。
3. 征地补偿是否及时、足额地发放到失地失房农民手中,是否按照先补偿后拆迁的原则进行。如果当地政府不符合以上三项标准,都是违法的。
宅基地土地转让纠纷的处理方法。包括通过协商解决问题,如果协商不成可向受理机关提出处理申请或向上级申请复议或诉讼。同时介绍了相关的法律规定,包括土地所有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的规定。在处理宅基地权属争议时,需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国家、集体利益和村民合法权益
村民委员会未经村民大会同意擅自提留征地补偿款行为的法律责任问题。该行为被视为违法犯罪行为,并涉及法律依据和相关后果。文章还介绍了村民权益的保护措施以及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在干预村民自治事项时的责任。
土地征用制度的修正与完善。文章指出,虽然《宪法》确立了土地征用并给予补偿的制度,但全国缺乏统一规定,各地区存在操作差异和诸多问题。因此,有必要进行制度改革与创新,包括划定土地征用范围、遵循公平公正原则、严格土地征用程序、合理确定补偿标准和分配原则等。
房屋拆迁补偿的相关问题,指出拆建单位需按法律规定向被拆迁房屋的所有权人或使用人支付包括房屋补偿费、周转补偿费、奖励性补偿费在内的各种补偿金。补偿内容涵盖房屋价值、搬迁临时安置、停产停业损失等。同时,对于符合住房保障条件的个人住宅被征收的情况,市、县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