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犯罪诉讼程序是指司法机关根据法律规定,对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等实施的危害社会行为追究刑事责任的一种特殊诉讼程序。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包括对单位判处罚金以及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
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追究单位犯罪的案件中,必须采取特殊的诉讼方式。单位犯罪案件中的诉讼主体应当明确,以便实现对单位犯罪的惩罚。
由于单位犯罪一般实行双罚制,即对单位处以财产刑的同时,对相关责任人员也要处以人身刑。因此,在实践中,被告人可以分为法人被告人和自然人被告人。法人被告人可能包括法定代表人、主管人员或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他们共同构成单位犯罪案件中的被告人。
法定代表人作为单位的刑事被告人,有权代表单位参加诉讼活动。法定代表人既代表单位行使实体权利,也代表单位行使诉讼权利。他以单位的名义进行活动,其行为视为单位的行为。法定代表人有权代表单位行使辩护权、申请回避、申请对证人和鉴定人发问或直接发问以及最后陈述、上诉和申诉等。同时,法定代表人也应履行单位被告人的诉讼义务。法定代表人代表法人进行诉讼活动的结果,由法人承担。
然而,当法定代表人在单位犯罪案件中同时也是直接责任人被追究刑事责任时,其具有双重身份,违反了辩护的规则。因此,为了平衡单位犯罪的刑事诉讼程序,笔者主张将单位犯罪案件的被告人主体仅限于法人单位,而将法定代表人或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作为单位被告人的从属身份参与单位犯罪的诉讼活动。
刑事法庭审理程序的相关规定。包括开庭时提供当事人信息,法庭调查阶段审查犯罪事实和证据,被告人有最后陈述的权利,以及合议庭评议和审判阶段确定被告人刑事责任和相关问题。最高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具有法律效力。
单位犯罪案的审理程序及注意事项。文章介绍了审理单位犯罪案的基本原则和适用法律,以及审查起诉书中的必要信息。同时,强调了诉讼代表人的资格要求和出庭义务,被告单位的诉讼代表人享有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被告人的诉讼权利。此外,文章还提到了追缴或扣押、冻结违法所得
共同犯罪案件的审理方式。对于是否可以分别审理,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在司法实践中,一般会合并起诉和审理以节省资源。审理程序包括核对被告人信息、分开调查、核实供述不符之处,并在同一判决书中对二人进行判决。某些情况下,同案犯可被另案处理。庭审中的质证过程可
单位犯罪与个人犯罪的区分标准,包括决策机构的决定和单位利益、行为是否以单位名义实施以及行为与单位业务活动的相关性。单位犯罪需符合单位决策程序,犯罪后的违法所得归单位所有;个人犯罪则多为了个人谋利。明确区分单位犯罪和自然人犯罪在司法实务中非常重要,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