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犯罪诉讼程序是指司法机关根据法律规定,对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等实施的危害社会行为追究刑事责任的一种特殊诉讼程序。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包括对单位判处罚金以及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
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追究单位犯罪的案件中,必须采取特殊的诉讼方式。单位犯罪案件中的诉讼主体应当明确,以便实现对单位犯罪的惩罚。
由于单位犯罪一般实行双罚制,即对单位处以财产刑的同时,对相关责任人员也要处以人身刑。因此,在实践中,被告人可以分为法人被告人和自然人被告人。法人被告人可能包括法定代表人、主管人员或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他们共同构成单位犯罪案件中的被告人。
法定代表人作为单位的刑事被告人,有权代表单位参加诉讼活动。法定代表人既代表单位行使实体权利,也代表单位行使诉讼权利。他以单位的名义进行活动,其行为视为单位的行为。法定代表人有权代表单位行使辩护权、申请回避、申请对证人和鉴定人发问或直接发问以及最后陈述、上诉和申诉等。同时,法定代表人也应履行单位被告人的诉讼义务。法定代表人代表法人进行诉讼活动的结果,由法人承担。
然而,当法定代表人在单位犯罪案件中同时也是直接责任人被追究刑事责任时,其具有双重身份,违反了辩护的规则。因此,为了平衡单位犯罪的刑事诉讼程序,笔者主张将单位犯罪案件的被告人主体仅限于法人单位,而将法定代表人或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作为单位被告人的从属身份参与单位犯罪的诉讼活动。
犯罪集团的构成条件及特点。犯罪集团至少由三人组成,具有固定的组织形式和犯罪目的性。成员基于共同犯罪目的而结合,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和危险性严重,是刑法打击的重点。文章还强调了刑法对犯罪集团首要分子的定义,以及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重要性,并鼓励进行法律咨询。
单位犯罪的界定和特征,以及相关的法律责任。单位犯罪的主体可以是公司、企业等组织,具有法定性、整体意志和整体利益的特征。对于单位犯罪,单位需承担刑事责任,通常会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
犯罪主体的定义及分类,包括自然人主体和单位主体。自然人主体需具备刑事责任年龄和刑事责任能力,某些犯罪还要求有特殊身份。刑事责任年龄分为不同阶段的责任划分,体现了对青少年犯罪以教育为主的精神。单位主体则是实施危害社会行为并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组织机构。
成立公司是否构成单位犯罪的问题。文章指出,如果公司依法成立且犯罪行为符合法律规定的单位犯罪,则构成单位犯罪。但如果公司是为了实施违法犯罪行为而设立或将其犯罪行为作为核心业务活动之一,应认定为个人犯罪。此外,尚未成立公司的股份协议在设立过程中仍然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