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刑法对单位犯罪普遍采用双重处罚制度。在该制度下,单位被处以罚金,罚金数额没有限制。
另一方面,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将被判处刑罚,其中主要是自由刑。个人被判处自由刑的情况分为以下两种:
在大多数情况下,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判处与个人犯罪相同的刑罚。例如,刑法第220条规定:“单位犯本节第二百一十三条至第二百一十九条规定之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本节各该条的规定处罚。”这句话意味着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将根据个人犯罪的规定受到相应的处罚。
在少数情况下,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将被判处低于个人犯罪的刑罚。例如,个人犯受贿罪最高可判处死刑,但根据刑法第387条规定:“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索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情节严重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从这个规定可以看出,在单位犯受贿罪的情况下,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所受到的刑罚要轻于个人犯受贿罪的情况。
在某些情况下,刑法规定了单位犯罪的单一处罚制度,即只对自然人进行处罚,而不对单位进行处罚。例如,刑法第396条规定:“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违反国家规定,以单位名义将国有资产集体私分给个人,数额较大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该条规定的犯罪主体是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但只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进行处罚,而不对单位进行处罚。
我国刑法对单位犯罪的规定,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要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只有在少数情况下,才仅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那么,如何确定单位中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呢?《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于2001年1月21日明确规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是在单位实施的犯罪中起决定、批准、受意、纵容、指挥等作用的人员,一般是单位的主管负责人,包括法定代表人。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是在单位犯罪中具体实施犯罪并起较大作用的人员,既可以是单位的经营管理人员,也可以是单位的职工,包括聘任、雇佣的人员。需要注意的是,在单位犯罪中,对于受单位领导指派或奉命而参与实施了一定犯罪行为的人员,一般不适宜作为直接责任人员追究刑事责任。”这一规定对于司法机关正确认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在审理单位犯罪案件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单位犯罪的双重处罚制度,其中单位被处以罚金,而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可能面临个人犯罪的相同或较轻刑罚。在某些情况下,刑法也规定了单一处罚制度,仅对自然人进行处罚。如何确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对于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具有重要意义
	
	   贩卖毒品罪的法律规定和量刑标准,根据《刑法》相关规定,无论数量多少,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都构成犯罪行为。量刑标准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分为严重、较重和一般三种情况,并对单位犯罪和未成年人犯罪有特别规定。多次贩卖毒品将累计计算处罚。
	
	   非法集资7000万的处罚问题。对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可判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款。单位犯罪需对单位及直接负责人员处罚。非法集资特点包括未经批准、承诺还本付息、向不特定对象筹集资金、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立案追诉涉及发行金额、投资者人
	
	   非法集资犯罪的自首情节及判决标准。非法集资犯罪嫌疑人若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罪行,可认定为自首并从轻或减轻处罚。非法集资犯罪涉及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前者扰乱金融秩序,后者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犯罪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犯罪主观方面是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