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管辖权转移涉及两个主要步骤:请求国提出请求和被请求国的审查与决定。
在提出请求之前,请求国必须按照相关条约的规定,制作书面的《请求书》,并通过适当的途径送达给被请求国。《请求书》应包括对案件事实的叙述、嫌疑人个人情况的说明、转移管辖权的法律依据以及相关案件的证据。
被请求国在接到请求后,根据相关条约、互惠原则以及国内法的规定进行审查。审查的重点是确定案件是否符合应当接受的范围,并且是否具备刑事管辖权转移的条件。如果符合条件,被请求国将作出接受刑事管辖权转移的决定,并通知请求国。同时,被请求国还会指定相关的国内司法机关来进行刑事诉讼程序。在这个过程中,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有权提出自己对刑事管辖权转移的意见,这些意见将会传达给请求国和被请求国。
一旦刑事管辖权转移完成,以下法律效力将在请求国和接受国产生:
接受国将对接受转移的案件行使刑事管辖权,并依照本国法开始刑事诉讼程序。
请求国将放弃对转移案件的管辖权,并停止已经开展的刑事诉讼程序。同时,请求国将把与本案有关的证据移交给接受国。
接受国在完成刑事诉讼程序后,应当将诉讼结果通报给请求国,并附上最终的判决书或裁定书的副本。
六部委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的规定,包括管辖、辩护与代理等方面的内容。规定中明确了公安机关与人民检察院在贪污贿赂案件中的管辖范围及协作方式,同时规定了辩护人的资格限制、辩护律师的权利及义务、法律援助的程序等。对于违规行为,依法追究责任,并设置了申诉控告机
刑事诉讼中的案件分类和管辖问题。指出了不适合由法院受理的自诉案件存在的问题,包括调查取证困难、难以保护国家利益等。同时,讨论了公安机关、法院和检察院之间在案件管辖上的矛盾,原因是分工不明确和案件的复杂性。实际操作中,存在职能管辖错误的现象。
外国人犯罪案件的管辖问题。外国人犯罪的管辖权现由基层人民法院行使。涉及外国人犯罪的批捕、辩护、刑事责任及审理等方面都有相应的规定。对于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犯罪,将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审理涉外刑事案件的结果需要及时通报当地外事部门。
刑事回避制度存在的五个问题。首先,事由范围狭窄,未能涵盖所有特殊关系;其次,举证责任不明确,当事人难以证明案件承办人是否符合回避条件;第三,对于主要负责人或单位的回避,没有明确规定改变管辖或单位回避的问题;第四,责任追究不严格,对于违反回避制度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