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案人员根据具体案情,认为需要采用拘传措施的,应首先填写《拘传证》,并将其提交给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的负责人进行审批。
拘传应由至少两名执行人员进行。在执行拘传时,被拘传人应当被出示拘传证,如果遇到抗拒拘传的情况,执行人员可以使用械具,强制将其带到案件处理地点。
法律对于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拘传次数并没有明确规定,但是禁止采用连续拘传的方式来变相拘禁被拘传人。拘传的持续时间不得超过12小时,如果在12小时内无法完成讯问,应立即释放。如果需要继续讯问,可以再次进行拘传。虽然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两次拘传之间的间隔时间,但是需要确保被拘传人有足够的休息时间。
根据公安部《规定》第60条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规则》第35条的规定,拘传的地点应当在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所在的市、县范围内。如果犯罪嫌疑人的工作单位、户籍地与居住地不在同一市、县,拘传应当在犯罪嫌疑人工作单位所在地的市、县进行。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在犯罪嫌疑人户籍地或居住地所在的市、县范围内进行拘传。
一旦公安、检察、法院机关将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拘传到案,应立即进行讯问。根据案件情况的不同,讯问结束后可以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如果认为依法应当限制或剥夺其人身自由,可以采用其他相应的强制措施;如果认为不适用其他强制措施,应立即释放,不得以其他方式扣押。
传唤证是否必须当面送达,以及传讯、传唤和拘传的区别。传唤不具有强制性,不属于强制措施,目的是使诉讼程序按计划进行,弄清案情。传唤须用传票,载明相关信息并依法送达。拘传具有强制性,适用于被告人、犯罪嫌疑人及现行犯。传讯与传唤在司法实践中基本通用,但二者
刑事诉讼的五个阶段,包括立案、侦查、起诉、审判和执行,以及法院受理刑事案件的流程。立案是审查报案材料以确定是否存在犯罪事实;侦查是收集证据和缉获犯罪人的阶段;起诉分为公诉和自诉两种形式;审判是在控诉和辩护双方参与下审理案件;执行是根据判决裁定采取相应
拘传时间的限制以及适用条件。拘传时间不得超过12小时,计时始于犯罪嫌疑人到案时刻。拘传的对象需要是自然人等并被传唤两次,无抗拒的特殊情况不能适用拘传措施。当被执行人不出庭且经过批评教育后仍不主动到庭时,可采取强制措施拘传到庭。
刑事案件中的侦查、拘留、执行逮捕和预审等流程及相关法律规定。公安机关负责侦查和拘留等,人民检察院独立行使检察权并负责提起公诉,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同时,涉及国家安全的机关在特定情况下也参与刑事案件的办理。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应依法进行,确保公民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