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诉讼法 > 强制措施 > 监视居住 > 监视居住立法缺陷有哪些

监视居住立法缺陷有哪些

时间:2024-05-16 浏览:26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17985
监视居住立法缺陷浅谈

监视居住的法律缺陷

监视居住是一种刑事强制措施,由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在刑事诉讼中使用。然而,在立法上存在一些缺陷。

缺乏执法主体资格的执行人员

根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监视居住的具体操作由公安机关负责执行。然而,由于警力紧张等原因,一些地方公安机关往往将监视居住交给协警员、联防队员等人员执行,甚至临时聘请外部人员。这些人员在法律上没有取得执法主体资格,因此其活动是不合法的。

根据《刑事诉讼法》,只有公安机关才有执行权。因此,将监视居住的执行权交给其他人员,其行为必然违法。

忽视第三人的合法权益

《刑事诉讼法》中对监视居住的住所没有区分“单身居住”和“混合居住”两种情况,统称为“居住”。虽然监视居住并没有剥夺犯罪嫌疑人的居住权,但忽视了“混合居住”中的第三人存在,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配偶、子女、父母、同事、朋友等。这样一来,合法的监视居住就包含了不合法的成分,即大前提违法,根据逻辑推理,小前提和结论也是违法的。因此,监视居住在立法上存在违法性。

监视居住侵犯第三人的基本权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民的人身自由受到严格保护,包括人格尊严、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的保护。

在执行监视居住的过程中,公安机关势必会侵犯第三人的基本权益。例如,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利用“混合居住”的公共设施进行串供、毁灭证据等妨碍司法活动的行为,公安机关必须对公共设施进行检查和监视,并对第三人进行盘问。这样一来,第三人的人身自由就会受到侵犯。

在具体操作中,如果执行机关人员进入“混合居住”时遭到第三人的拒绝,这是公安机关的行为合法还是违法?第三人的行为是维权还是阻碍公务?答案显然是违法的。由于监视居住的“居住”概念不清,没有区分“单身居住”和“混合居住”两种情况,立法上违反了宪法对公民基本权益的保护规定,公安机关在执行监视居住过程中侵犯了第三人的基本权益。

部分执法主体执行监视居住的违法性

根据内部规定,执行监视居住决定的机关会开具监视居住决定书和监视居住委托书,并委托所在地派出所执行。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监视居住作为拘捕的前置措施的法律问题

    监视居住作为拘捕前置措施的法律问题。在实践中,一些侦查机关将监视居住作为临时性措施,用于在短时间难以获得逮捕和定罪证据的犯罪嫌疑人。但按照刑事诉讼法规定,监视居住应符合特定情况,不应作为拘捕前置措施。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需遵守规定,若无违规

  • 聚众斗殴罪的逮捕和监外执行问题

    聚众斗殴罪中逮捕和监外执行的相关问题。逮捕的条件和程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于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的犯罪嫌疑人可以进行逮捕。监外执行则是针对有严重疾病、怀孕等情形的罪犯进行的暂时不执行刑罚。对于聚众斗殴罪的犯罪嫌疑人,在逮捕后如果

  • 暂予监外执行的考验期间规定

    暂予监外执行的考验期间规定。暂予监外执行是特殊的刑罚执行方式,考验期未明确规定。适用于被判处有期徒刑和拘役的罪犯,因特殊原因不宜在监狱内执行刑罚。执行期间计入原判刑罚之内,与假释有所区别。

  • 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的连续转化问题

    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的连续转化问题。根据《公安部关于监视居住期满后能否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取保候审强制措施问题的批复》等相关规定,监视居住和取保候审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进行连续转化。法律依据表明,在符合特定条件的情况下,公安机关可以对监视居住期满的犯罪嫌疑人采

  • 坐牢5年改判无罪国家赔偿多少
  • 单纯的行政赔偿能打民事官司吗
  • 单位犯罪主体范围包含了哪些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