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证据是用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这意味着证据是用来证实和标明案件客观真实情况的所有事实。证据具有以下三层含义:1、证据是客观事实,而不是主观推断;2、证据可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不能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不应作为证据,有意歪曲案件真实情况以误导司法人员的“证据”是伪证;3、证据包括证明被告人有罪和无罪的事实,既包括证明被告人罪重的事实,也包括证明被告人罪轻或可以从轻、减轻、免除被告人刑事责任的事实。证据反映的案件情况应该是客观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共有七种证据,其中之一就是物证。作为七种证据之一,物证除了具备证据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其特殊性。物证与犯罪有关,能够证实案件情况和被告人情况的实物或痕迹,例如作案工具、现场遗留物、赃物、血迹、精斑、脚印等。
物证是“实物”或“痕迹”,但在刑事诉讼中,物证不仅仅是指作案工具、现场遗留物、赃物、血迹、精斑、脚印等“实物”或“痕迹”本身。完整的物证应包括三个部分:一是表明“实物”或“痕迹”来源的部分,通常表现为“提取笔录”和“扣押物品清单”;二是“实物”或“痕迹”本身,也是核心部分;三是表明“实物”或“痕迹”去向的部分,通常表现为“发还物品清单”(被害人的合法财产及时返还)、“随案移送物品清单”、“移送他案物品清单”(作为其他案件的主要证据移交)和“移交有关部门清单”(不宜随案移送的物品如淫秽物品等移交相关主管部门保存处理)。
上述三个部分构成了完整的物证。如果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部分,证据的关联性就会缺乏,其证明力也会受到质疑。证据的来源如果缺少,就会导致证据的关联性不足。物证本身(或照片)是不可或缺的,缺乏物证会影响证据的真实性。在实际操作中,这一部分通常也不应被忽视。如果物证的去向不清楚,将会影响对证据的质证和认证,也会影响物证与其他证据的相互印证,同样会影响证据的证明力。
犯罪嫌疑人供述排除的情形。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对于采取暴力、威胁、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等非法手段获取的犯罪嫌疑人供述应当予以排除。同时,强调依法调查和收集证据的重要性,非法手段收集的证据无效,被处罚人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手机关机卡在里面时,警方是否能够对手机号进行定位的问题。文章介绍了手机定位的方式,包括GPS定位、WIFI定位和基站定位。同时,根据公安局手机定位的法律规定,警方在特定情况下可以采取技术侦查措施对手机进行定位。即使手机关机,仍有可能通过基站定位等方式
公安局行政处罚的相关问题。公安机关保存的行政处罚记录和档案不会消除,这些记录对当事人今后的生活影响不大,只有在违法犯罪时司法机关才会调取。此外,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对于违法行为在两年内未被发现的情况下,不再给予行政处罚。
伪证罪在民事诉讼中的不构成条件,其仅限于刑事诉讼中的特定角色,如证人、鉴定人等。伪证罪的主观方面要求行为人明知虚假陈述与案件重要性,出于不良目的而为之。法律规定中,伪证行为可能构成其他犯罪,如伪造国家机关公文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