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保存是一种行政强制措施,既可以由行政处罚机关采取,也可以由当事人采取。
在采取保存措施时,应向当事人出具由行政机关负责人签字的证据登记保存清单。
被登记保存的证据必须对案件事实有证明作用。例如,驾驶证对运政案件事实一般没有证明作用,应立即退还原主。然而,对于路政及养路费征稽案件来说,驾驶证与案件有较大的关联性。
采取登记保存措施后,必须在七日内作出处理决定。如果逾期未作出处理决定,证据登记保存措施将自行解除。若需要继续保存,属于行政扣押,但如果没有法律依据,就会构成行政侵权。
在实施证据登记保存措施时,必须注意程序合法性,登记保存必须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进行。
在采取强制措施时,特别是使用证据登记保存清单保存证件和车辆时,保存时间最长不能超过7天。如果超过7天,将导致权益受损,可能对执法部门产生不利的法律后果。
如果当事人在登记保存时间达到7天后仍不领车、接受处理,执法部门应书面通知当事人来接受处理和领回证、车。如果当事人仍不履行,执法部门可按处罚程序操作,直接作出处罚决定,并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终结悬而不决的法律关系。
证据是指依照诉讼规则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证据对于当事人进行诉讼活动,维护合法权益,对法院查明案件事实,依法正确裁判具有重要意义。证据问题是诉讼的核心问题,通过证据链再现还原事件的本来面目,依据充足的证据作出的裁判才能是公正的。
刑事诉讼是处于平等对抗地位的裁判方告诉其纠纷,并请求裁判方解决其纠纷的活动。
刑事诉讼是国家机关行使刑罚权的活动,旨在维护正常统治秩序。刑事诉讼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被告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应否处以刑罚,以及处以何种刑罚。
刑事诉讼具有国家权力的主动性、普遍性和深刻性特点。国家权力在刑事诉讼中的广泛使用,尤其是强制力量的使用,是刑事诉讼的重要特征之一。
刑事诉讼是诉讼主体遵循诉讼规则的相互作用过程。刑事诉讼不仅仅是司法机关的行为,还需要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与。为了保证犯罪追究程序的公正,刑事诉讼必须按照规律原则和制度进行,保证诉讼双方的平等权利。
刑事诉讼必须严格依照法定的程序进行。刑事诉讼涉及的利益重大,需要依法进行,以保证案件得到及时、正确的处理。司法机关、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都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采用法律规定的方式,遵守法定的程序。
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所处的特殊地位。被害人在公诉案件中不承担举证责任,但仍需履行一定的权利和义务,提供某些证据协助查明案情。被害人的陈述作为独立证据,在刑事诉讼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犯罪嫌疑人讯问的法律要求和注意事项。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的侦查人员负责讯问犯罪嫌疑人,必须有至少两名侦查人员在场。对于不同情况下的犯罪嫌疑人,有不同的讯问方式和要求。讯问过程中应制作笔录,并保障犯罪嫌疑人的权益,不允许使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
民间借贷纠纷诉讼的注意事项。起诉时需提供书面协议和其他证据,涉及刑事案件法院不予受理。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生效条件包括不同支付方式的生效时间和特定情况。此外,借款合同在特定情况下无效,如借款人从银行借款再高利转借他人或出借人明知资金用于非法用途等。借
我国刑事案件的追诉时效,以及刑事案件提起公诉的条件。追诉时效是根据法定最高刑确定的,不同刑期有不同的追诉期限。提起公诉的条件包括查清犯罪事实、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以及证据确实充分。在追诉过程中,如有特殊情况需要继续追诉,需向最高人民检察院申请核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