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讨确定犯罪嫌疑人的具体方法之前,有必要首先对于犯罪嫌疑人确定的基本问题进行一些研究,以为后续内容的深入展开作铺垫。
犯罪嫌疑人的确定是刑事侦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甚至是核心环节,确定犯罪嫌疑人也是刑事侦查的目的。或者说,刑事案件的侦查过程,就是侦查人员寻找、发现犯罪嫌疑人,查明犯罪事实,证实犯罪嫌疑人犯罪的过程。因此,犯罪嫌疑人的确定就是指侦查人员依据法律规定,按照一定的程序和原则,使用一定的方法,来寻找、发现犯罪嫌疑人,并且通过初步证明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以此锁定犯罪嫌疑人的一个动态的过程。
目前我国正处于一个犯罪高峰期,各种犯罪层出不穷,新型犯罪也不断涌现,这一严峻形势给侦查机关的侦查工作带来了很多挑战和困难。依照刑法规定,我国刑法分则中规定的各个罪名不尽相同,不同犯罪之间的行为方式千差万别,因此给确定犯罪嫌疑人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但是不同的犯罪行为有着某些共同的属性,在侦查过程中可以遵循一定的方法,来较好地完成侦查工作。结合上述犯罪嫌疑人确定的概念,笔者认为犯罪嫌疑人确定方法的概念就是侦查机关在侦查工作中,结合一定的证据,为了排除无辜者,锁定犯罪嫌疑人所遵循的路径。
对于犯罪行为人在实施犯罪活动的过程中体貌特征暴露得较为充分,被害人或其他目击者能够清楚地回忆起来的案件,尤其是抢劫、强奸、诈骗、伤害等案件,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都会有过一段或长或短的正面接触,犯罪人的体貌特征及特点一般在他们的记忆中非常深刻,侦查人员通过对他们全面、细致地询问,就能获得很多犯罪嫌疑人体貌特征等大量的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侦查人员可以运用画像和计算机人像组合等手段再现犯罪嫌疑人。侦查工作以犯罪嫌疑人的画像和个性特点为参考,在确定的侦查范围之内,对照体貌特征及其他的条件开展摸底排查,或在一定的范围内,公示画像,公布案情,发动群众提供嫌疑人线索。还可以通过犯罪情报资料查询和组织被害人、目击人通过到一些部门或确定的地区进行照片辨认或寻找辨认,从而发现犯罪嫌疑人。这种方法适用得比较广泛,也是一种比较古老的方法,侦查部门经常使用的张贴画像(或者仅仅描述体貌特征)悬赏通缉就是用了这种方法。
在一些杀人、投毒、放火等恶性刑事犯罪中,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往往基于一定的原因。如泄愤、报仇、憎恨、感情纠纷等。这些内心心理因素促成了行为人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对于被害人及其遭受的损失来说,这些损失正是调查取证的突破口。侦查机关可以询问被害人及其街坊邻居,调查被害人的社会关系,特别是锁定那些和被害人交往甚密的人员,并且根据他们各自和被害人的不同关系来逐一排查。当然,这一过程除了从社会关系着手外,也需要结合其他方法,特别是应该结合侦查过程中所搜集到的证据,来确定犯罪嫌疑人。从侦查情况来看,目前很多自然犯罪的侦破均采用了这样的方法。
综上所述,犯罪嫌疑人的界定需要依据很多的外界因素,比如作案时间、作案空间、因果关系、作案工具等都可以作为判定一个人是犯罪嫌疑人的证据。这就是对于“被抢多人中有犯罪嫌疑人如何认定”的解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下次欢迎再来咨询。
诈骗罪的立案及刑事侦查程序。一旦发现涉嫌诈骗罪的案件,公安机关会立即展开调查并进入刑事侦查阶段,采取相应的刑事强制措施。对于已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刑事侦查羁押期限通常不超过两个月,但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延长。特殊情况包括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的重大复杂案件等
刑事诉讼中的各阶段及其时限。文章详细阐述了拘留、侦查、审查起诉、一审、二审以及发回重审等阶段的时限规定。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的拘留期限最多为37天,侦查阶段应在7个月内结束,审查起诉不超过6个半月,一审期限为9个半月,二审期限为4个半月,发回重审的期
公安机关在认定犯罪行为方面的职责和权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公安机关不能认定任何人犯罪,但可以决定是否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立案条件包括事实条件,即存在犯罪事实或犯罪嫌疑人,以及法律条件,即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在立案时,证据并不要求达到充分
侦查期限的计算方法,包括一般案件和特殊羁押期限。对于一般案件,侦查期限从批捕之日起计算,通常为60天,复杂案件可延长一个月至两个月。公安机关的案件数量和关系可能影响侦查进度。对于特殊羁押期限,根据不同情况和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可以延长侦查羁押期限。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