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犯罪的成因和罪责,我国犯罪学界通常将被害人分为五类,与国际上的分类方法相近:
根据被害人的权益,被害人可以分为三类,这种分类方法有助于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在公诉案件中,被害人是刑事诉讼法第82条明确规定的当事人之一,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证人作用。如果被害人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就成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享有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在自诉案件中,被害人作为自诉人,拥有当事人的地位。被害人是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案件当事人,与案件的处理结果有直接的利害关系。
《刑事诉讼法》第106条规定,"被害人"是刑事诉讼的"当事人"之一,几乎存在于大多数刑事案件中。尽管《刑事诉讼法》没有对"被害人"做出专门的定义,但结合其他条款,如第108条第2款所述的"被害人对侵犯其人身、财产权利的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控告",可得出被害人指的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或其他合法权益受到犯罪行为侵害的人"。
在某些刑事案件中,犯罪行为给国家或集体财产造成损失,《刑事诉讼法》第99条第2款规定:"如果是国家财产、集体财产遭受损失的,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的时候,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这意味着在某些刑事案件中,国家或集体也可能成为"被害人"。另外,一些犯罪行为并未造成实际的人身或财产等损失,这类案件的当事人中就没有明确、具体的"被害人",例如未造成损害后果的危害公共安全类犯罪。
自诉案件和公诉案件的提起条件和处理方式。自诉案件需被害人提供证据,法院认为证据不足可劝撤或驳回。轻微刑事案件可自诉或公诉,如被害人直接起诉至法院证据不足,可移交公安机关立案侦查,转入公诉程序。公安机关侦查结束后应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
公诉案件转为自诉案件的和解程序。当事人有权进行和解并签订协议书。自诉案件包括被害人报案、提供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等。人民法院对自诉案件可以进行调解,但某些案件不适用调解程序。审理期限根据被告人是否羁押有所不同,未羁押的应在六个月内宣判。
公安机关和检察院在立案侦查时需要遵循的六大原则。包括迅速及时原则、客观全面原则、深入细致原则、依靠群众原则、遵守法制原则和保守秘密原则。这些原则保证了侦查工作的顺利进行,旨在揭露犯罪真相并防止国家机关滥用职权。
人民检察院侦查终结的案件应符合的条件以及刑事案件的侦查期限和审查起诉阶段的时间。人民检察院侦查终结应确保定罪量刑的事实有证据证明,证据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并排除合理怀疑。公安立案到结案的时间因案件情况不同而异,一般公安阶段时间为二个半月到三个月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