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的规定,公安机关在受理案件时应向报案人提供受理回执,对于需要立案侦查的案件,公安机关应当立案,否则应制作不予立案通知书并交予报案人。
根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一百六十八条,公安机关在接受案件时应制作受案登记表并出具回执。根据第一百七十五条,公安机关在接受案件后经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且属于自己管辖的,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应立案。如果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具有其他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情形的,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不予立案。
对于有控告人的案件,如果决定不予立案,公安机关应制作不予立案通知书,并在三日内送达控告人。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除由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的案件和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自诉案件外,其他刑事案件的侦查一律由公安机关进行。因此,加强对公安机关不立案活动的监督,对于确保不立案活动依法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七条的规定,如果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不立案侦查,或者被害人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不立案侦查,可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请求。人民检察院应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的理由。如果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应通知公安机关立案,公安机关应在接到通知后立案。
根据《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公安机关在收到人民检察院要求说明不立案理由的通知书后七日内应将说明情况书答复人民检察院。
立案的条件是指决定是否立案必须具备的基本要件,它是判明立案决定是否正确的依据。立案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事实条件指案件中存在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的客观证据,包括犯罪的预备、实施、未遂、中止和既遂。这并不意味着证实犯罪的证据需要确实充分,但也不应是凭估计或猜测得出的结论。
法律条件指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行为。只有当犯罪事实确需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时,才能立案。
经济犯罪的立案程序。公安机关在受理报案后,符合一定条件可以决定立案,包括存在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属于管辖范围等。不予立案的,应制作通知书并在七日内送达报案人。经济犯罪包括基本罪名和选择罪名两种类型。侦查阶段可以采取强制措施,最后根据情况决定是
诈骗罪的立案及刑事侦查程序。一旦发现涉嫌诈骗罪的案件,公安机关会立即展开调查并进入刑事侦查阶段,采取相应的刑事强制措施。对于已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刑事侦查羁押期限通常不超过两个月,但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延长。特殊情况包括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的重大复杂案件等
刑事诉讼中的各阶段及其时限。文章详细阐述了拘留、侦查、审查起诉、一审、二审以及发回重审等阶段的时限规定。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的拘留期限最多为37天,侦查阶段应在7个月内结束,审查起诉不超过6个半月,一审期限为9个半月,二审期限为4个半月,发回重审的期
警方在立案前的调查程序及时限。公安机关在接受案件后需审查,确认存在犯罪事实并属于管辖范围方可立案。调查过程中没有明确规定具体时限。如警方决定不予立案,需向控告人发出不予立案通知书,确保控告人及时得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