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法院在裁判时只能就起诉书中指控的人和事作出裁判。如果起诉指控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并且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的罪名成立,法院应当作出有罪判决。如果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法院应当判决被告人无罪。如果指控的事实部分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法院应当就该部分事实作出被告人有罪或者无罪的判决。对于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部分,法院依法不予认定。理论上认为,法院不能直接改变起诉书所指控的罪名,但实践中存在不同做法。然而,如果检察机关在起诉书中没有对特定被告人提出指控的事实,法院以“检察院起诉有遗漏”为由,直接对被告人判处刑罚的做法都是违法的。
一旦人民检察院对被告人提起公诉,案件就处于既诉状态,引起人民法院对该案件进行审判。符合起诉的形式要件后,人民法院应当开庭审判。起诉的形式要件包括:起诉必须向具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出;起诉书必须明确指出被告人和指控的犯罪事实;送达起诉书时必须附有证据目录、证人名单和主要证据的复印件或照片。如果不符合这些形式要件,人民法院可以要求人民检察院补充材料或不予受理。有学者认为,刑事诉讼法规定了庭前审查程序,但这种审查并不意味着审判权对公诉权的抑制,不能阻止提起公诉对启动审判程序的效力,而是对提起公诉活动的程式化要求。提起公诉的活动本身就应当符合法律程式的要求,不符合法律程式的要求属于提起公诉活动本身的瑕疵,而不是其效力问题。
提起公诉的活动设定了审判的范围,法庭调查的对象仅限于起诉书指控的范围。这种限定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法院只能就起诉指控的人进行审判,且限于被指控的人。法院只能以起诉书所指控的具体被告人为对象进行审判,不能对起诉书中没有指控的人进行审判。即使法院在调查中发现案件所包含的犯罪行为是被告人以外的某人所为,法院也不能直接对未起诉的该人进行审判。在共同犯罪案件中,如果法院认为应当对起诉书中没有指控的同案人一并追究刑事责任,法院应要求检察院通过补充起诉将其追加为被告人,而后对其进行审判,不能由法院直接宣判刑罚。第二,法院只能就起诉指控的事进行审判,且限于起诉书所指控的事实。法院只能以起诉书所指控的犯罪事实为对象进行审判,不能对起诉书中没有指控的犯罪事实进行审判。
刑事诉讼法中证据不足不起诉的影响。人民检察院在审查案件时,若发现证据不足或可能存在非法收集证据的情况,可选择要求公安机关补充侦查。经过二次补充侦查后,如仍认为证据不足,将做出不起诉决定,涉案人员不会有案底记录,对其个人声誉和未来发展有积极影响。
公诉案件的定义、特点以及在刑事附带民事案件中的法律咨询。公诉案件是由检察机关代表国家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而提起诉讼的案件。在刑事附带民事案件中,关于原告代理人对刑事部分判决的疑问,律师解答称只能申请抗诉。文章还强调了公诉案件的重要性和作用,包括打击犯罪
刑事案件中的撤案程序。在派出所立案侦查过程中,若事实不清或证据不足,可停止侦查。自诉刑事案件中,自诉人可在判决前与被告人和解或撤回自诉,但涉及特定情况则不适用调解。公诉案件的撤案决定权在检察机关,受害者可就刑事附带民事部分接受调解。根据刑事诉讼法,特
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自诉案件的类型和自诉担当的不同原因。自诉案件包括告诉才处理的案件、人民检察院没有提起公诉的轻微刑事案件以及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台湾地区的自诉担当原因主要关乎自诉人自身或与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