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233条的规定,被告人、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裁定不服的情况下,有权提起上诉。
被告人的辩护人和近亲属在被告人同意的情况下,不服一审判决,可以提出上诉。
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裁定中的附带民事诉讼部分不服的情况下,有权提出上诉。
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认为本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裁定确有错误的情况下,应当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
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不服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的情况下,自收到判决书后五日以内,有权请求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233条的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就第一审判决认定的事实和适用法律进行全面审查,不受上诉或者抗诉范围的限制。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36条的规定,对不服第一审判决的上诉、抗诉案件,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根据不同情形进行处理。
按照现代诉讼中公认的控审分离原则,没有起诉就不能有审判。在二审程序中,没有上诉或者抗诉,就没有二审。因此,二审法院对于既没有上诉也没有抗诉的一审判决部分进行重新审查,违背了控审分离的基本原则。
二审全面审查的结果,可能改变一审法院经过审理所认定的案件事实。这种改变可能导致一审法院与二审法院之间的矛盾。同时,在只有被告人上诉的情况下,二审法院全面审查的结果可能改变一审法院对案件性质的认定,使二审法院处于两难境地。此外,在被告人没有上诉而检察机关或者自诉人以量刑畸轻为由提出抗诉或者上诉的情况下,二审全面审查的结果可能认为一审判决量刑畸重,进一步违反了诉讼的基本原理。
刑事第二审程序是一种救济程序,目的是满足当事人及检察机关对一审法院判决不服的权利,而不是为了提高一审法院的审判质量。因此,在修改刑事诉讼法时,应当废除二审全面审查的制度,将二审的审查范围限定在与当事人上诉或者检察机关抗诉的事由直接相关的内容上,使二审的启动和审理建立在诉因的基础上。
反贪局的法律地位及行政监督。反贪局是设立在检察院内的机构,属于司法监督范畴。行政监督方法包括检查、审查、调查等,其作用在于提供实践依据、预防和纠正违法行为以及保证执行法律。通过行政监督,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实现。
死刑复核程序的特点和问题。该程序采用秘密审核方式,不开庭审理,导致复核过程以秘密阅卷为主,控辩双方无法充分参与。此外,死刑复核程序由人民法院单方控制,被告人无法与司法权展开理性对话。程序存在的问题包括司法主动性导致失去中立性,以及与二审程序合并导致的
财产分割诉讼的审理期限,包括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和离婚诉讼的程序。普通程序审理案件应在六个月内审结,二审案件应在三个月内审结,特殊情况可依法延长。离婚诉讼程序包括起诉、答辩和开庭审理三个阶段,具体程序涉及递交起诉书、审查起诉、书面答辩、开庭审理等步骤。
刑事判决无罪后检察院抗诉情况下当事人的处理。人民法院判决无罪后应立即释放当事人,即使检察院抗诉也不应影响释放。审判监督程序抗诉条件与第二审程序基本相同,但应从严掌握。检察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接受抗诉的法院应重新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