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适用范围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二条规定,基层人民法院审理简单民事案件适用本规定。但以下情形之一的案件除外:(一) 被告下落不明;(二) 发回重审;(三) 共同诉讼中一方或双方当事人众多;(四) 法律规定应适用特别程序、审判监督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和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的;(五) 人民法院认为不宜适用简易程序进行审理的。
第二条
基层人民法院适用第一审普通程序审理的民事案件,当事人自愿选择适用简易程序并经法院同意,可以适用简易程序进行审理。法院不得违反当事人自愿原则,将普通程序转为简易程序。
第三条
当事人对适用简易程序提出异议,法院认为异议成立或在审理过程中发现不宜适用简易程序的,应将案件转入普通程序审理。
二、起诉与答辩
第四条
原告本人无法书写起诉状且委托他人代写起诉状有困难的,可以口头起诉。法院应当将原告的基本情况、联系方式、诉讼请求、事实和理由准确记录,并登记相关证据。法院应当在原告面前宣读上述记录和登记内容,原告确认无误后应签名或捺印。
第五条
当事人在起诉或答辩时应向法院提供准确的送达地址、收件人、电话号码等联系方式,并签名或捺印确认。送达地址应明确写明受送达人住所地的邮政编码和详细地址;若受送达人有固定职业,则其从业场所可视为送达地址。
第六条
原告起诉后,法院可以采取捎口信、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简便方式随时传唤双方当事人和证人。
第七条
双方当事人到庭后,若被告同意口头答辩,法院可以当即开庭审理;若被告要求书面答辩,法院应当告知各方当事人提交答辩状的期限和开庭的具体日期,并向当事人说明逾期举证和拒不到庭的法律后果。各方当事人应在笔录和开庭传票的送达回证上签名或捺印。
第八条
若法院无法直接送达或留置送达应诉通知书,但原告提供了被告准确的送达地址的,应将案件转入普通程序审理;若原告无法提供被告准确的送达地址且法院经查证后仍无法确定被告送达地址的,可以裁定驳回原告起诉。
第九条
被告到庭后拒绝提供送达地址和联系方式的,法院应当告知其拒不提供送达地址的后果。经法院告知后被告仍然拒不提供的,按以下方式处理:(一) 若被告为自然人,则以其户籍登记中的住所地或经常居住地为送达地址;(二) 若被告为法人或其他组织,则以其工商登记或其他依法登记、备案中的住所地为送达地址。法院应当将上述告知内容记入笔录。
第十条
因当事人提供的送达地址不准确、未及时告知法院送达地址变更,或当事人拒不提供送达地址导致诉讼文书未能被当事人实际接收的,按以下方式处理:(一) 邮寄送达的,以邮件回执上注明的退回日期视为送达日期;(二) 直接送达的,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情况之日视为送达日期。法院应当在原告起诉和被告答辩时以书面或口头方式告知当事人上述内容。
第十一条
受送达的自然人及其同住成年家属拒绝签收诉讼文书,或法人、其他组织负责收件的人拒绝签收诉讼文书的,送达人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的规定邀请有关基层组织或所在单位的代表到场见证。若被邀请的人不愿到场见证,送达人应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拒收事由、时间、地点以及被邀请人不愿到场见证的情况,并将诉讼文书留在受送达人的住所或从业场所,即视为送达。受送达人的同住成年家属或法人、其他组织负责收件的人是同一案件中另一方当事人的,不适用前款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