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负有赔偿责任的主体包括刑事被告人、未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其他共同致害人、未成年刑事被告人的监护人、已被执行死刑的罪犯的遗产继承人以及共同犯罪案件中已死亡被告人的遗产继承人。这些赔偿主体的特殊性导致其履行能力普遍较差,经济收入水平不高,犯罪前后财产有限。对于已被判处刑罚的被执行人,其自身融资能力无法偿还债务。对于已被执行死刑的被告人,其亲属往往不配合法院进行财产调查,导致财产界定困难。
目前在刑事附带民事赔偿部分的审判中,赔偿数额采用全额赔偿原则,不考虑被告人的实际赔偿能力,导致执行标的与被执行人的实际履行能力差距增大,增加了执行难度。少数案件由于诉讼程序的安排问题导致错过了执行时机,使原本有执行条件的被执行人在法院执行时已丧失执行条件。
针对被执行人的房产变现难的问题,可以采取变通的方法执行。首先,对房产进行评估,确定被执行人应有的份额,然后动员被执行人的家属购买被执行人的份额,将所得款项用于偿还被执行人的债务。如果房产确实无法变现,执行法院可以将其房产实际控制,并交由申请人或房屋中介机构进行管理和出租,以租金收入偿还被执行人的债务。债务清偿后,房产将归还给被执行人。
为了提高执行到位率,审理机构及相关机关需要共同努力。审理机构在审理过程中应注重审执结合,对被告人的财产状况进行摸底调查,并根据受害人的申请或依职权采取财产保全措施。立案机构应采取措施,在一定情形下赋予被害人在刑事诉讼提起前单独提起民事诉讼的权利,以便更好地促进案件的执行。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程序和范围。此类诉讼是在刑事诉讼过程中,被害人向法院提起的民事诉讼,旨在赔偿因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物质损失。其优势在于同时解决刑事和民事赔偿问题,节省诉讼成本。此类诉讼必须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提出,并由同一法庭审理。在刑事案件尚未审判前,法
关于停尸费的责任承担问题。办案机关对于查明死因且不需要继续保存尸体的案件,承担停尸费;家属未处理导致的停尸费原则上由家属承担,但若因被告人犯罪行为导致被害人经济损失,可要求被告人承担。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在刑事诉讼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被害人在公诉案件中的独立诉讼地位及其诉讼权利与义务。被害人享有控告、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等权利,并需履行相应义务。如认为公安、检察机关对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不立案、不起诉,被害人可要求法律监督。被害人既可以向检察院申诉,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的附带民事诉讼中应当负有赔偿责任的人,包括刑事被告人及其他共同致害人、被告人的监护人、遗产继承人等,并阐述了刑事附带民事主次责任的意义,有利于正确处理刑事案件附带民事诉讼、保护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