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基层法院司法实践中出现了一种新现象,即一些故意伤害、交通肇事刑事案件中本应附带的民事诉讼案件变为单独的民事诉讼向法院起诉,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刑民交叉案件。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原因:
由于各种原因,司法工作人员在刑事诉讼中未能找到被害人或未告知被害人有附带民事诉讼的权利。或者虽然告知了被害人,但被害人未能及时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导致刑事案件判决后被害人单独提起民事诉讼。
由于刑事案件中的侦查和公诉过程耗时较长,一些被害人不愿等待而提前单独提起民事诉讼。
一些刑事案件的案情复杂,不适宜通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解决。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与单独的民事诉讼在赔偿标准上存在差异。《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范围局限在犯罪行为造成被害人财产或物质损失的情况下,未规定精神损害可以适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进行救济。这导致被害人的诉讼期望与被告人赔偿数额不一致,阻碍了民事部分的调解。
刑民交叉案件中,刑事案件被害人及家属要求赔偿款落实到位,但民事案件审判期限较长,导致刑事案件审限过长。同时,被告保险公司要求见到调解书才交付赔偿款,导致刑事案件被害人及亲属与被告人之间无法达成调解协议。
由于刑事和民事案件的证据认定标准不同,司法实践中出现了刑事判决和民事判决不一致的情况。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较高,要求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而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较低,只要具有明显优势即可。此外,在证明责任的分配上也存在差异,刑事诉讼中被告的有罪无罪、罪轻罪重由控诉方证明,而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双方各自承担一定的证明责任。
长期以来,"先刑后民"被奉为一项基本原则,这在刑民交叉案件中得到无限扩大。然而,这种思想导致民事案件不能及时处理,影响了刑事案件的审理。在一些赔偿案件中,保险公司要求民事案件审理后才愿意落实赔偿款,这导致刑事案件中的被害人及亲属无法与被告人达成调解和谅解。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被告人应当可以提起精神损害赔偿的诉讼请求。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标准应与民事诉讼的赔偿标准统一,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以维护法制统一和被害人权益。
对于已经为刑事诉讼所肯定的事实,应成为民事诉讼中的免证事实,法官应直接认定相关事实,无需当事人另行举证。对于已经为刑事诉讼所否定的事实,不应成为民事诉讼中的免证事实,当事人不得直接援引刑事诉讼中的否定性结论。刑事诉讼中收集到的证据经当事人申请,可视为当事人向法庭提交的证据,以最大限度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刑民交叉案件的刑事部分和民事部分可以由同一审判组织进行审理,避免不同的审判组织作出不同的判决,同时合理安排审理时间,有效避免审限过长。
刑事案件中的撤案程序。在派出所立案侦查过程中,若事实不清或证据不足,可停止侦查。自诉刑事案件中,自诉人可在判决前与被告人和解或撤回自诉,但涉及特定情况则不适用调解。公诉案件的撤案决定权在检察机关,受害者可就刑事附带民事部分接受调解。根据刑事诉讼法,特
刑事案件中受害人委托律师的相关事项。在附带民事诉讼中,受害人有权委托律师并需出具授权委托书,协商服务费问题。如果是自诉案件,受害人可以选择律师进行辩护,但在公诉案件中,由于起诉人为检察机关,受害人无需委托律师。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否会留档案的问题。在中国,被判刑的刑事附带民事案件会留下案底,即犯罪记录。对于犯罪时不满十八周岁且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相关犯罪记录会予以封存。调解是处理此类案件的方式之一,以自愿合法为前提,达成调解后具有法律约束力。
刑事附带民事撤诉的相关法律规定。在判决前,当事人可以申请撤诉,但法院会根据具体案情决定是否批准。原告需明确撤诉带来的法律后果,即撤诉后不能随时提起诉讼。《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对此有明确规定。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最新赔偿范围,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