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事诉讼中如何申请回避
时间:2023-12-07 浏览:12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民事诉讼发生之后,由于解决民事诉讼的法律人士与诉讼案件当事人有朋友或亲戚关系,为了避免出现不公正的判决,需要对这起诉讼申请回避,不参与诉讼判决。那么,在民事诉讼中如何申请回避?手心律师网小编为你讲解这方面知识。
民事诉讼中的回避申请程序
第一步:申请回避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审判人员在以下情形之一时应当自行回避,并且当事人有权用口头或者书面方式申请他们回避:(一) 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近亲属;(二) 与本案有利害关系;(三) 与本案当事人、诉讼代理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案件公正审理的。此外,如果审判人员接受当事人、诉讼代理人请客送礼,或者违反规定会见当事人、诉讼代理人,当事人有权要求他们回避。对于有上述行为的审判人员,应当依法追究法律责任。这些规定同样适用于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和勘验人。
第二步:提出回避申请
当事人提出回避申请时,应当在案件开始审理时说明理由。如果回避事由在案件开始审理后才知道,也可以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提出申请。被申请回避的人员在人民法院作出是否回避的决定前,应当暂停参与本案的工作,但如果案件需要采取紧急措施则除外。
第三步:决定回避
关于回避的决定由不同层级的人员作出:- 院长担任审判长时的回避,由审判委员会决定;- 审判人员的回避,由院长决定;- 其他人员的回避,由审判长决定。
第四步:决定回避的程序
人民法院对当事人提出的回避申请,应当在申请提出的三日内,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作出决定。如果申请人对决定不服,可以在接到决定时申请复议一次。复议期间,被申请回避的人员可以继续参与本案的工作。人民法院应当在三日内作出复议决定,并通知复议申请人。
被告的回避申请权利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四十五条规定,被告在以下情形下有权申请回避:- 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近亲属;- 与本案有利害关系;- 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案件公正审理的。然而,在上述材料中,被告没有权利去申请回避的,因为根本不知道或者不能证明法官与原告是否有何种关系。另外,根据民事诉讼法第四十八条规定,被告要求书面回复或者口头回复的决定应由人民法院根据具体情况决定。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消除观念上的误区
被告在民事诉讼中的地位和权利。被告与原告在诉讼中地位平等,有权承认或反驳原告的诉讼请求,并提出反诉。处理诉讼案件时,需仔细审视起诉状和受诉法院的管辖权。被告应积极行使诉讼权利,如答辩、申请回避和审核证据等。
-
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
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在调解、案件管辖、地域管辖、管辖权转移、审判组织人数、回避申请以及公开审理等方面的不同之处。民事诉讼中注重调解,而刑事诉讼则有一定的限制;在案件管辖方面,两者也存在较大差异;在地域管辖上,民事诉讼以被告所在地为主,刑事诉讼则以犯罪地
-
回避申请的期限是多久?
关于回避申请的期限问题。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应在当事人提出回避申请的三日内作出决定,可以是口头或书面形式。申请人对决定不满可申请复议一次,复议期间被申请回避人员仍可参与案件工作。法院对复议申请也应在三日内作出决定并通知申请人。
-
人民法院关于申请回避的决定书格式
人民法院关于申请回避的决定书格式。在案件审理或执行过程中,申请人提出回避申请,需要写明被申请人的诉讼地位和姓名以及回避理由。法院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决定是否准许回避申请,并告知申请人如对此决定不服可申请复议。
-
民事诉讼中的回避决定主体
-
鉴定人的回避制度及相关法律规定
-
回避发生在哪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