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诉讼法 > 刑事诉讼指南 > 回避 > 法官应怎样处理审判独立与法律制约两者关系

法官应怎样处理审判独立与法律制约两者关系

时间:2023-12-14 浏览:18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2216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司法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特别是对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的要求,使人民法院司法改革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但同时对法院及法官自身建设也是一个挑战。如果说法院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个防线,那么法官便是这道防线的守门人。只有确保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树立司法足够的权威,才能使司法裁判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是推进手心律师网建设的必然要求。同时法官作为国家审判权利的执行者,代表国家依法承担定纷息争、实现社会正义、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职责,其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司法公正与否。随着司法改革的深入,如何保障审判权独立行使的同时还能保证司法公正,这是我们法官需要认真思考并应正确处理的一个现实问题。

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法官审判独立和法律制约之内涵及意义

审判权的独立与法律制约是确保司法公正的关键。如果司法权不独立,受到行政、经济等非正当因素的干扰,司法公正就会受到怀疑。司法公正的怀疑将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生命、自由与财产的保障。因此,独立的审判对于实现司法公正、赢得公众理解和支持,树立司法权威,维护社会稳定和政治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一、对审判权法律制约是树立法制权威的关键

《宪法》第一百二十六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实现独立审判,促进司法公正是我国司法制度改革的根本目标。独立审判是司法公正的保障,是司法公信力的需要。司法审判权的法律监督的根本任务是预防和纠正法官违法审判和职业化的犯罪,确保公正与效率目标的实现。

二、对审判权的法律制约是权力规范运行的必然

所有拥有权力的人都有滥用权力的倾向。面对权力膨胀和对司法公正和司法清廉的呼声,加强对审判权的法律制约成为司法体制改革的迫切措施。建立以权力制约权力为依托的审判制约机制,是改革的基本思路。

三、制约监督审判权具有重要的意义

法官的言行偏离中立,不仅会影响实体裁决的公正性,更会引起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对公正性的怀疑,从而影响公众对法治的信心。因此,监督机制有利于促进司法公正,而不是损害司法独立。监督与独立并不矛盾,而是互相统一。

正确处理和把握审判独立与法律制约之间的辩证关系

为了实现司法的公正,既要强调审判独立,又要强调对审判的法律监督制约。处理好这个问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

一、以司法公正为标准来处理两者关系

司法公正的基本内涵是在司法实践中坚持和体现公平与正义的原则。在现代法治社会,司法应以公正为价值取向。司法公正是法治社会的灵魂。

二、司法独立与法律制约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司法审判独立与审判法律监督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矛盾的两个方面。目的是让司法事务变得更为纯粹,先树立“专业化”的标准,再以对应的“保护-监督”机制的建构,捍卫法官的权利,约束其行为。审判独立与审判检察监督是相辅相成的。

三、坚持党的领导与独立审判是统一关系

依法独立审判与坚持党的领导是统一的、一致的。独立行使审判权不是脱离党的领导,而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委对法院的监督应通过政策对国家法律的运用进行指导。各级法院要坚持党的领导统一,自觉接受党委的领导。

对司法审判权法律制约构建的基本路途与方法

一、坚持监督制约的统筹性,对监督制约进行规范化

在推进审判方式改革的同时,必须加强以院长领导为核心的内部监督工作。要将对人的监督与对工作的监督结合起来,将审判组织的监督与行政监督、不同主体之间的监督结合起来。要让督查者有位、有责、有权,参与具体审理过程,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二、保障监督制约的针对性、连续性

监督应与时俱进,针对新问题进行监督。建立连续的监督机制,使案件始终置于监督之下。

三、正确处理新闻舆论监督与公正审判的关系

新闻舆论监督对审判活动进行监督,是促进人民法院改进工作,防止司法腐败的重要措施。应落实公开审判原则,增强司法审判活动的透明度,为新闻舆论监督创造条件。新闻媒体应准确传播信息,避免发布虚假信息。

四、正确处理审判权监督与完善法院内部制约机制的关系

要建立各负其责的审级独立制度,强化上下级法院的独立审判。基层法院应取消院长、庭长审批案件的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案件质量。

五、正确处理健全法官自律机制与审判权监督的关系

法官群体应提高职业素养,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将监督触角延伸到法官职务行为的全过程。

六、正确处理程序监督与实体监督的关系

应解决程序不公正问题,以避免实体上的错案。提高办案的透明度,严格合议制度,健全回避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司法公信。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刑事诉讼中回避的处理办法

    刑事诉讼中的回避处理办法。当事人、辩护人和诉讼代理人有权提出回避要求,涉及检察官和法官应立即停止工作等待上级决策。回避要求的处理程序需提交给法院院长或相应机关决定。回避决定作出后,应换人参与侦查、起诉和审判。驳回决定的申请人有权复议一次,复议期间诉讼

  • 回避的种类及其划分

    诉讼过程中的回避种类及其划分。回避主要包括自行回避、申请回避和指令回避三种。自行回避是公安司法人员主动退出诉讼活动的行为;申请回避是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要求公安司法人员回避的行为,是当事人重要的诉讼权利;指令回避是有关组织或行政负责人作出的决定。此外

  • 人民法院关于申请回避的决定书格式

    人民法院关于申请回避的决定书格式。在案件审理或执行过程中,申请人提出回避申请,需要写明被申请人的诉讼地位和姓名以及回避理由。法院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决定是否准许回避申请,并告知申请人如对此决定不服可申请复议。

  • 申请回避的决定书

    关于刑事诉讼中回避申请的处理决定书。申请人提出回避申请后,法院依据相关法律审查并作出决定,包括申请人的基本情况、审查结果和最终决定。如申请人不服,可在规定时间内申请复议。

  • 行政程序结束后当事人不得提出回避申请
  • 刑事司法的方向性问题
  • 我国现行的土地法规体系主要由什么构成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