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制度作为保障案件公正处理的一种制度,被广泛采纳并纳入现代各国诉讼立法。当事人在发现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的情况时,可以申请回避,要求与案件有牵连的审判人员、书记员等不参与该案件的审理。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四章专章明确规定了回避制度,包括回避的法定情形、适用对象、回避的方式与程序等内容,基本上构造了比较完善的回避制度。
申请回避的方式包括自行回避和当事人申请回避两种。
自行回避是指审判人员等在具备回避情形时,主动提出回避,即不参与或退出对案件的审理。自行回避要求回避人员明知回避情形的存在并自觉遵守回避制度,是一种自觉行为。
然而,回避制度的保障不能依赖于任何自觉行为,必须建立一定的制度来保障。因此,申请回避对于回避制度的保障作用远大于自行回避。申请回避由于缺少当事人发现回避情形的法律规定而无法得到制度保障,从而使看似完善的回避制度变得虚置。
为维护审判权的公正行使及保持国民信赖,我们必须正视回避制度实现的制度保障问题,而其重点应在于当事人申请回避的制度保障。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审判人员具备以下情形之一时,应当自行回避。同时,当事人有权以口头或书面方式申请他们回避:
如果审判人员接受当事人、诉讼代理人请客送礼,或违反规定会见当事人、诉讼代理人,当事人有权要求他们回避。
对于具备上述行为的审判人员,应当依法追究法律责任。而前三款规定同样适用于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
检察官回避制度的定义、意义及检察官职务回避制度的特点。检察官回避制度是一种诉讼制度,旨在确保司法工作人员在案件处理中保持中立地位。检察官职务回避制度的特点包括回避主体是行使职权的检察官,产生回避的原因不仅限于亲属关系,核心是对检察官职权的法定限制。该
我国刑事诉讼中止恢复审理的期限和刑事案件适用回避的人员。对于中止恢复审理期限,法律并未明确规定,中止原因消失后应恢复审理,且中止期间不计入审理期限。关于刑事案件适用回避的人员,包括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和鉴定人,其中证人不适用回
民事诉讼庭审过程的程序及法庭纪律,包括庭前准备、宣布规则和纪律、法官入庭及报告庭审准备情况,以及正式开庭活动。庭审程序严谨,包括核对身份、宣布开庭、询问回避等步骤,以确保庭审的公正、有序进行。
延期开庭审理的裁定问题。根据法律规定,若案件一方申请延期审理且符合法定情形,法院会进行裁定。延期审理的情形包括通知新证人到庭、调取新物证重新鉴定、检察人员发现需补充侦查及申请回避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