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制度作为保障案件公正处理的一种制度,被广泛采纳并纳入现代各国诉讼立法。当事人在发现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的情况时,可以申请回避,要求与案件有牵连的审判人员、书记员等不参与该案件的审理。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四章专章明确规定了回避制度,包括回避的法定情形、适用对象、回避的方式与程序等内容,基本上构造了比较完善的回避制度。
申请回避的方式包括自行回避和当事人申请回避两种。
自行回避是指审判人员等在具备回避情形时,主动提出回避,即不参与或退出对案件的审理。自行回避要求回避人员明知回避情形的存在并自觉遵守回避制度,是一种自觉行为。
然而,回避制度的保障不能依赖于任何自觉行为,必须建立一定的制度来保障。因此,申请回避对于回避制度的保障作用远大于自行回避。申请回避由于缺少当事人发现回避情形的法律规定而无法得到制度保障,从而使看似完善的回避制度变得虚置。
为维护审判权的公正行使及保持国民信赖,我们必须正视回避制度实现的制度保障问题,而其重点应在于当事人申请回避的制度保障。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审判人员具备以下情形之一时,应当自行回避。同时,当事人有权以口头或书面方式申请他们回避:
如果审判人员接受当事人、诉讼代理人请客送礼,或违反规定会见当事人、诉讼代理人,当事人有权要求他们回避。
对于具备上述行为的审判人员,应当依法追究法律责任。而前三款规定同样适用于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
刑事诉讼中的回避处理办法。当事人、辩护人和诉讼代理人有权提出回避要求,涉及检察官和法官应立即停止工作等待上级决策。回避要求的处理程序需提交给法院院长或相应机关决定。回避决定作出后,应换人参与侦查、起诉和审判。驳回决定的申请人有权复议一次,复议期间诉讼
医疗事故鉴定回避的申请方式和医疗事故鉴定书的内容。专家鉴定组成员可主动要求回避,当事人也可向医学会提出申请要求有关人员回避。鉴定书应包含双方当事人的基本信息、提交的材料、鉴定过程的合法性、医疗行为是否违法、医疗过失行为与损害后果的因果关系,以及医疗过
诉讼过程中的回避种类及其划分。回避主要包括自行回避、申请回避和指令回避三种。自行回避是公安司法人员主动退出诉讼活动的行为;申请回避是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要求公安司法人员回避的行为,是当事人重要的诉讼权利;指令回避是有关组织或行政负责人作出的决定。此外
人民法院关于申请回避的决定书格式。在案件审理或执行过程中,申请人提出回避申请,需要写明被申请人的诉讼地位和姓名以及回避理由。法院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决定是否准许回避申请,并告知申请人如对此决定不服可申请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