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案件中的证据资料种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物证是指与案件相关的物品、物质或痕迹等客观存在的证据。
书证是指与案件相关的文件、书籍、记录等书面材料。
证人证言是指案件中证人对案件事实的陈述和回答。
被害人陈述是指案件中被害人对犯罪事实和损害情况的陈述。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是指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对犯罪事实的陈述和解释。
鉴定意见是指专门机构或专家对案件中相关问题进行的鉴定、评估或意见陈述。
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是指在案件侦查过程中对现场、物品、人员等进行的勘验、检查、辨认、实验等活动的记录。
视听资料、电子数据是指案件中涉及的影像、录音、录像等视听材料以及电子设备中的数据等。
证据确实、充分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对于定罪和量刑所依据的事实,必须有足够的证据来予以证明。
案件中用于定案的证据必须经过法定程序的查证,确认其真实性和可靠性。
在综合全案证据的基础上,对所认定的事实必须排除合理怀疑,即证据之间相互印证,不存在明显的矛盾或不合理之处。
非法证据予以排除制度具体表现如下:
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应当予以排除。
如果收集物证、书证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的,应当予以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但对于无法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证据,应当予以排除。
在侦查、审查起诉、审判时发现有应当排除的证据的,应当依法予以排除,不得作为起诉意见、起诉决定和判决的依据。
对于经过法庭审理,确认或者不能排除存在以非法方法收集证据情形的,对有关证据应当予以排除。
注意:刑事诉讼法规定,申请排除以非法方法收集的证据的一方,应当提供相关线索或者材料。申请人一方如果要搜集该方面的证据会比较困难。
刑事案件是指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被控涉嫌侵犯了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国家为了追究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的刑事责任而进行立案侦察、审判并给予刑事制裁(如罚金、有期徒刑、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等)的案件。
我国各级人民法院审理的案件类型。最高人民法院主要审理全国性重大刑事案件和重要民事案件等。高级人民法院主要审理一审案件和下级法院上诉案件等,并监管下级法院工作。中级人民法院主要审理一审案件,同时监督基层法院工作。基层法院则处理各类一审案件及轻微案件等。
二审中是否需要聘请律师的问题。文章指出,是否聘请律师完全取决于个人自由,并非诉讼必须。对于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的二审审理方式也有所不同,对于某些案件需要开庭审理,而对于其他案件则可能直接判决。因此,根据具体情况,继续聘请律师是有必要的。
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包括控审分离、控辩对等和审判中立等。这些原则旨在确保刑事诉讼活动的公正性和公正性,避免权力过度集中和滥用,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刑事诉讼是国家司法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刑事诉讼活动解决社会纠纷,实现法律正义的目标。遵循这些原则,
刑事案件的开庭审理及判决程序。刑事案件一般只开庭一次,以提高审判效率,保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宣判方式包括当庭宣告和定期宣告,宣判时间有明确法律规定。另外,刑事案件涉及国家刑事司法机关的主动介入,与民事案件的不告不理原则有所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