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十一条规定,人民法院审判案件一律公开进行,除非本法另有规定。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而人民法院有义务确保被告人获得辩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二条规定,人民法院决定开庭审判后,应当确定合议庭的组成人员,并在开庭十日以前将人民检察院的起诉书副本送达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在开庭前,审判人员可以召集公诉人、当事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就回避、出庭证人名单、非法证据排除等与审判相关的问题进行了解和听取意见。
人民法院确定开庭日期后,应当将开庭的时间、地点通知人民检察院,并传唤当事人,通知辩护人、诉讼代理人、证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传票和通知书应在开庭三日以前送达。对于公开审判的案件,应当在开庭三日以前先期公布案由、被告人姓名、开庭时间和地点。
上述活动情形应当写入笔录,并由审判人员和书记员签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三条规定,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应当公开进行。但是,涉及国家秘密或个人隐私的案件不公开审理。对于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应当当庭宣布不公开审理的理由。
刑事审判具有以下特征:
1. 被动性:没有起诉就没有审判,刑事审判是对被告人的起诉作出的回应。
2. 独立性: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审判组织具有相当程度的独立性。
3. 中立性:人民法院在审判中处于超然中立的地位,对诉讼双方都要公正对待。
4. 职权性:法院有义务和权力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
5. 程序性:审判活动必须严格遵守法定程序。
6. 亲历性:裁判者必须亲自听审,遵循直接言词原则。
7. 公开性:审判活动应当公开进行,确保公众对审判过程的监督。
8. 公正性:通过公正的程序最大限度地实现实体公正。
9. 终局性:法院的生效裁判对案件的解决具有最终决定意义,刑事审判是解决社会纠纷和争端的最后机制。
2013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召开全国法院司法公开工作推进会,并制定下发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推进司法公开三大平台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审判流程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三大司法公开平台建设的目标任务。为此,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开通了中国裁判文书网,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司法公开的意见和规定,并在全国确定了200个司法公开示范法院,开通了最高人民法院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这些举措充分展示了人民法院坚持阳光司法、推进司法公开的信心和决心。
审判流程公开是实现司法民主的重要手段。司法民主的实现需要人民法院和人民群众之间能够充分地双向信息互通和互动,审判流程信息公开网的建设旨在实现这一目标。该平台的建成和运行,一方面使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能够依法、全面、主动、及时地公开,消除司法神秘主义,使司法过程透明化,让人们能够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司法权力的运行;另一方面,它也为人民群众更方便地参与司法过程提供了便捷、实用、可靠的渠道,为案件当事人和诉讼代理人参与诉讼提供了更便利的途径。
刑事诉讼中的人身检查相关规定。根据《刑事诉讼法》,为了查明案件事实,可以对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进行人身检查,但需依法进行,保护公民权利。强制检查适用于犯罪嫌疑人拒绝时,且对妇女的身体检查有特别规定。人身检查可观察特征、伤害和生理状态,对认定犯罪事实、查
刑事案件的侦查和审理程序。侦查阶段可长达八个月。审查起诉阶段一般为一个月,可延长半个月。检察院审查后如需补充侦查,应在一个月内完成。法院审理采用二审终审制,一审时限一般为一个月至一个半月。复杂案件审限可能长达两年。刑期执行中,根据刑期长短决定服刑地点
关于停尸费的责任承担问题。办案机关对于查明死因且不需要继续保存尸体的案件,承担停尸费;家属未处理导致的停尸费原则上由家属承担,但若因被告人犯罪行为导致被害人经济损失,可要求被告人承担。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在刑事诉讼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刑事案件轻重程度的判断标准,涉及具体影响和受害者损失等考量因素。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已制定相关规定,对刑事案件立案标准和违法行为是否构成犯罪进行明确区分。同时,文章还阐述了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的关系。在刑事案件的审理过程中,犯罪人既要承担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