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案件有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其中还有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指被告人除了要负刑事责任,还要担负其造成的损失赔偿。那么刑事附带民事调解规定是怎样的呢?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问题的规定
第4条:被告人已经赔偿被害人物质损失的情况下的量刑考虑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问题的规定》第4条,如果被告人已经赔偿了被害人的物质损失,人民法院可以将此作为量刑情节予以考虑。这意味着附带民事诉讼的调解结果可以直接影响刑事审判结果,并且已经在实践中得到了有效的运用。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责任
根据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87条规定,成年被告人在附带民事诉讼中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如果被告人的亲属自愿代为承担赔偿责任,法院应当准许。这表明,附带民事诉讼的调解结果可以对刑事审判结果产生直接影响,并在司法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认同。
附带民事诉讼调解对刑事审判结果的影响
在实践中,一旦被告人或其亲属与被害方达成调解,法院在量刑时通常会对被告人从轻处罚。尽管承担民事调解结果和承受刑罚处罚是被告人因犯罪行为而必须同时面对的后果,但司法实践已经赋予附带民事诉讼调解强大的生命力,使其不仅能结束民事诉讼,还具有一定的影响刑事审判结果的特性。
附带民事诉讼调解的交易性质
最高法院司法解释将“被告人事先赔偿被害人物质损失的”作为一个量刑情节,因此,在整个调解过程中充斥着“交易”的思想。首先,处于劣势的被告人及其亲属往往希望通过牺牲自己的经济利益来换取较轻的刑罚。有些甚至愿意多出钱来换取被害人对其有利的证词,甚至直接要求法院作出从轻判决的承诺后才愿意调解并履行赔偿协议。其次,被害人也会利用有利的地位和条件在调解中进行讨价还价。如果被告人多赔偿或尽快赔偿,被害人愿意主动向法院要求从轻处理,否则,会向法院施加压力要求严惩。再次,从法院的角度考虑,在重大案件审理中,法院也愿意极力促成双方调解成功。一般来说,如果双方达成民事调解,刑事审理的压力就会减少,被告人通常不会上诉,案件就不会改判和发回重审,也不会引发信访事件。法院有时会以从轻判决为条件进行交易,诱导双方达成协议并实际履行。这种“交易”更多地体现了刑事诉讼中妥协的价值。
审理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调解程序
除了由人民检察院提起的附带民事诉讼案件以外,其他案件可以进行调解。调解应当在自愿合法的基础上进行。一旦达成调解协议,审判人员应当及时制作调解书。调解书在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具备法律效力。如果调解达成协议并在庭审中执行完毕,可以不制作调解书,但应当记入笔录,并由双方当事人、审判人员、书记员签名或盖章,即具备法律效力。如果调解无法达成协议,或者在调解书签收前当事人一方反悔,附带民事诉讼应当与刑事诉讼一并开庭审理,并作出判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