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底是指犯罪记录,在人民法院依法判决有罪的情况下才会形成。然而,如果检察院决定不起诉,则不会产生案底记录。
法定不起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移送起诉终结的案件或自己侦查终结的案件进行审查后,认为犯罪嫌疑人的行为不构成犯罪或依法不应追究刑事责任,因此决定不将犯罪嫌疑人提交人民法院审判的一种处理决定。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法定不起诉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形:
(1) 案件情节轻微、危害不大,不符合犯罪标准;
(2) 犯罪已经超过时效期限;
(3) 根据特赦令免除刑罚;
(4) 根据告诉才处理的犯罪,但没有告诉或撤回告诉;
(5) 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已经死亡;
(6) 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况。
如果案件符合以上情形,检察官没有自由裁量权,只能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不起诉决定,这种不起诉被称为绝对不起诉。
酌定不起诉是指当案件符合特定情形时,人民检察院可以根据具体案情和犯罪嫌疑人的悔罪表现来决定是否提起诉讼,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或者放弃、终结诉讼。酌定不起诉的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形:
(1) 在中国境外犯罪,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在外国已经受到刑事处罚的;
(2) 犯罪嫌疑人同时具有聋哑或盲人身份;
(3) 犯罪嫌疑人因防卫过当或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但造成的危害不应存在的;
(4) 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
(5) 在犯罪过程中自动中止或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
(6) 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辅助作用的人员;
(7) 被胁迫或被诱骗参与犯罪的从犯;
(8) 犯罪嫌疑人自首或在自首后表现良好等。
总之,根据不同的情形,人民检察院会根据法律规定来决定是采取法定不起诉还是酌定不起诉的处理方式。
附条件不起诉的定义及其在检察机关审查起诉未成年人犯罪时的应用。附条件不起诉决定书包括被起诉人的基本情况、案由和案件来源、案件事实、不起诉的依据和理由以及告知事项。同时列举了可以免除刑罚的九种情况,包括境外犯罪、聋哑人或盲人犯罪、正当防卫超过必要限度等
刑事不起诉的种类及适用条件规定。包括补充侦查的案件、犯罪事实已经查清的案件、没有犯罪事实或情节轻微的案件等。对于证据不足、事实不清或情节轻微的案件,检察机关会作出不起诉决定。同时,对于解除查封、扣押、冻结财物的处理也进行了规定。在刑事不起诉的案件中,
未成年刑事案的记录和查询机制,根据我国法律,未成年犯罪者被判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时,犯罪记录会被封存,不对公众开放,仅供司法机关办案使用。同时,文章也介绍了我国刑罚体系的设计以及法律的分类和层级。
刑事诉讼中的不起诉依据,也被称为酌定不起诉。其法律依据是刑事诉讼法第177条第2款,适用于犯罪情节轻微的情况。当检察机关认为证据不足或符合特定条件时,可以决定不起诉。这些条件包括犯罪嫌疑人在境外犯罪、为聋哑人或盲人、防卫过当等。对于证据不足的情况,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