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闻证据规则
(一)概念
传闻证据规则,也称传闻证据排除规则,即法律排除传闻证据作为认定犯罪事实的根据的规则。根据这一规则,如无法定理由,任何人在庭审期间以外及庭审准备期间以外陈述,不得作为认定被告人有罪的证据。所谓传闻证据,主要包括两种形式:
1、书面传闻证据
亲身感受了案件事实的证人在庭审期日之外所作的书面证人证言,及警察、检察人员所作的(证人)询问笔录:
2、言词传闻证据
证人并非就自己亲身感知的事实作证,而是向法庭转述他从别人那里听到的情况。
(二)排除的理由
1、传闻证据有可能失真;传闻证据因具有复述的性质,可能因故意或过失导致传述错误或偏差。
2、传闻证据无法接受交叉询问,无法在法庭上当面对质,其真实性无法证实,也妨碍当事人权利的行使。
3、传闻证据并非在裁判官面前的陈述,基于直接言词原则,证据调查应当在法庭上进行,以保证裁判官能够察言观色,辨明其真伪。但是,对于传闻证据,由于裁判官未能直接听取原陈述人的陈述,因而无法观察原始证人作证时的表情和反映,很难判断其真实性和准确性,故而予以排除。
4、我国刑事诉讼法第59条规定,证人证言必须在法庭上经过公诉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辩护人双方质证并且查实以后,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但是,第187条规定,公诉人、当事人或者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证人证言有异议,且该证人证言对案件定罪量刑有重大影响,人民法院认为证人有必要出庭作证的,证人应当出庭作证。由此可见,我国现行立法并没行规定传闻证据排除规则,只是部分地体现了该规则的精神。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处罚问题。文中提到了立案侦查的标准和刑事处罚的法律规定,包括个人和单位非法吸收存款的不同数额标准和情节。此外,对于大量收取会员费的行为,如果涉及非法集资,则构成非法集资行为。在处理这类案件时,会考虑案发前后归还部分资金和是否用于正常
我国刑事诉讼中检察院申诉程序的要求。对于不起诉决定的申诉,被害人或被不起诉人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提出。检察院将进行复查并作出决定,被害人可据此决定是否向人民法院起诉。此程序确保了申诉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中国未成年人犯罪自首后的处理情况。法律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理会根据具体案件情况而定,同时也存在附条件不起诉的规定。对于可能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未成年人犯罪,如果表现出悔罪,检察院可以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在考验期内,未成年人需遵守法律法规并接受
根据《刑事诉讼法》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的规定,对于经济犯罪嫌疑人的刑事拘留时间有三种情况。首先,如果经审查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在拘留后的三日内提请检察院审查批准。其次,在特殊情况下,经县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在原有三日基础上延长一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