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诉讼法 > 刑事诉讼法律法规 > 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

时间:2024-05-27 浏览:36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25539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诈骗罪的数额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诈骗罪。

个人诈骗公私财物2千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3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20万元以上的属于诈骗数额特别巨大。

对于诈骗数额在10万元以上且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也应认定为“情节特别严重”:

  1. 诈骗集团的首要分子或者共同诈骗犯罪中情节严重的主犯;
  2. 惯犯或者流窜作案危害严重的;
  3. 诈骗法人、其他组织或者个人急需的生产资料,严重影响生产或者造成其他严重损失的;
  4. 诈骗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救济、医疗款物,造成严重后果的;
  5. 挥霍诈骗的财物,致使诈骗的财物无法返还的;
  6. 使用诈骗的财物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
  7. 曾因诈骗受过刑事处罚的;
  8. 导致被害人死亡、精神失常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
  9. 具有其他严重情节的。

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单位名义实施诈骗行为,诈骗所得归单位所有,数额在5万至10万元以上的,应当依照刑法的规定追究上述人员的刑事责任;数额在20万至30万元以上的,依照刑法的规定追究上述人员的刑事责任。

二、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的认定

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的,诈骗数额应当以行为人实际骗取的数额认定,合同标的数额可以作为量刑情节予以考虑。

行为人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应认定其行为属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

  1. 明知没有履行合同的能力或者有效的担保,采取欺骗手段与他人签订合同,骗取财物数额较大并造成较大损失的;
  2. 合同签订后携带对方当事人交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定金、保证金等担保合同履行的财产逃跑的;
  3. 挥霍对方当事人交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定金、保证金等担保合同履行的财产,致使上述款物无法返还的;
  4. 使用对方当事人交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定金、保证金等担保合同履行的财产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致使上述款物无法返还的;
  5. 隐匿合同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定金、保证金等担保合同履行的财产,拒不返还的;
  6. 合同签订后,以支付部分货款,开始履行合同为诱饵,骗取全部货物后,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或者双方另行约定的付款期限内,无正当理由拒不支付其余货款的。

三、集资诈骗罪的认定

根据《决定》第八条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的构成集资诈骗罪。

行为人实施集资诈骗行为,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其行为属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

  1. 携带集资款逃跑的;
  2. 挥霍集资款,致使集资款无法返还的;
  3. 使用集资款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致使集资款无法返还的;
  4. 具有其他欺诈行为,拒不返还集资款,或者致使集资款无法返还的。

个人进行集资诈骗数额在20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100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特别巨大”。

单位进行集资诈骗数额在50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250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特别巨大”。

四、贷款诈骗罪的认定

根据《决定》第十条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构成贷款诈骗罪。

《决定》第十条规定的“其他严重情节”是指:

  1. 为骗取贷款,向银行或者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行贿,数额较大的;
  2. 挥霍贷款,或者用贷款进行违法活动,致使贷款到期无法偿还的;
  3. 隐匿贷款去向,贷款期限届满后,拒不偿还的;
  4. 提供虚假的担保申请贷款,贷款期限届满后,拒不偿还的;
  5. 假冒他人名义申请贷款,贷款期限届满后,拒不偿还的。

《决定》第十条规定的“其他特别严重情节”是指:

  1. 为骗取贷款,向银行或者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行贿,数额巨大的;
  2. 携带集资款逃跑的;
  3. 使用贷款进行犯罪活动的。

个人进行贷款诈骗数额在1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5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20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特别巨大”。

五、票据诈骗罪的认定

根据《决定》第十二条规定,利用金融票据进行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构成票据诈骗罪。

个人进行票据诈骗数额在5千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5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10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特别巨大”。

单位进行票据诈骗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30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100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特别巨大”。

六、信用证诈骗罪的认定

根据《决定》第十三条规定,利用信用证进行诈骗活动的构成信用证诈骗罪。

个人进行信用证诈骗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50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特别巨大”。

单位进行信用证诈骗数额在50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250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特别巨大”。

七、信用卡诈骗罪的认定

根据《决定》第十四条规定,利用信用卡进行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行为人实施《决定》第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诈骗数额在5千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5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20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特别巨大”。

“恶意透支”的认定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或者明知无力偿还,透支数额超过信用卡准许透支的数额较大,逃避追查,或者自收到发卡银行催收通知之日起3个月内仍不归还的行为。恶意透支5千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5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20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特别巨大”。

八、保险诈骗罪的认定

根据《决定》第十六条规定,进行保险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构成保险诈骗罪。

个人进行保险诈骗数额在1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5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20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特别巨大”。

单位进行保险诈骗数额在5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25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100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特别巨大”。

九、多次诈骗行为的量刑

对于多次进行诈骗,并以后次诈骗财物归还前次诈骗财物的情况,在计算诈骗数额时,应当将案发前已经归还的数额扣除,按实际未归还的数额认定,并在量刑时考虑多次行骗的数额作为从重情节。

十、扣押、冻结在案的财物及其孳息的处理

行为人进行诈骗犯罪活动,案发后扣押、冻结在案的财物及其孳息,如果权属明确的,应当发还给被害人;如果权属不明确的,可按被害人被骗款物占扣押、冻结在案的财物及其孳息总额的比例发还被害人;如果能够确定扣押、冻结在案的财物及其孳息不属于已查明的被害人所有,但又无法发还未查明被害人的,应当依法上缴国库。

十一、追缴恶意取得的诈骗财物

行为人将诈骗财物已用于归还个人欠款、货款或者其他经济活动的,如果对方明知是诈骗财物而收取,属恶意取得,应当一律予以追缴;如确属善意取得,则不再追缴。

十二、货币数额的计算

本解释中使用的货币数额是指人民币的数额。审理具体案件涉及外币的,应当依照案发当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外汇牌价折算成人民币。

十三、解释生效日期

本解释自1996年12月16日起生效。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主权原则

    主权原则在涉外刑事诉讼程序中的首要地位,以及外国人在中国进行刑事诉讼的适用规定和管辖权规定。同时,文章还介绍了信守国际条约原则、诉讼权利同等原则在涉外刑事诉讼中的应用,包括国际条约的适用、国内法的规定、国际法原则的体现以及平等对待的原则。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相关内容。解释为了正确审理保险合同纠纷案件,维护当事人权益而制定。解释对保险法施行前后成立的保险合同纠纷的适用法律问题做出了规定,包括保险合同是否成立、保险标的转让、保险事故、理赔、代位求偿

  • 开车撞了人的赔偿问题

    开车撞了人的赔偿问题。确定赔偿数额时,需参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的赔偿项目,并根据伤者提供的证据来确定最终赔偿数额。证据包括医疗费票据、病例等。赔偿项目包括医疗费用、误工费用、护理费用、营养费、司法鉴定等。

  • 上诉人信息

    陈××因盗窃一案不服××市××区人民法院的判决并提起上诉的内容。陈××在审讯过程中受到压力,被迫捏造犯罪事实,认为原审法院的判决不符合法律规定和政策精神,因此提出上诉,请求重新审理并依法宽大处理。

  • 武汉海事法院的专属管辖范围
  • 一般高利贷派出所会怎样处理
  • 再审与重审的区别
刑事诉讼法律法规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