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20-21条规定,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或者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要求处理医疗事故争议的申请后,对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应当交由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医患双方协商解决医疗事故争议,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由双方当事人共同委托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
设区的市级地方医学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直接管辖的县(市)地方医学会负责组织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医学会负责组织再次鉴定工作。在某些疑难、复杂并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医疗事故争议的情况下,中华医学会可以组织技术鉴定工作。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设区的市级地方医学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直接管辖的县(市)地方医学会负责组织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具体来说,如果医疗纠纷发生在市辖区,那么市区的医学会将负责医疗事故鉴定工作;如果医疗事故发生在不设区的市或县,当地的市、县卫生局的医学会将负责医疗事故鉴定工作。鉴定结果将出具相应的鉴定书,例如xx市xx区医疗事故鉴定书或xx市、xx县医疗事故鉴定书。
如果对初次的医疗事故鉴定结论不服,当事人可以在15日内向省、自治区、直辖市医学会提出再次鉴定的申请。省级医学会将负责再次组织鉴定工作。省级医疗事故鉴定的程序与市县级医疗事故鉴定的程序相同,鉴定机构通常设在省会、直辖市卫生局或医学会。鉴定结果将被称为xx省(自治区)医疗事故鉴定书。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中华医学会可以组织疑难、复杂并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医疗事故争议的技术鉴定工作。这是我国的第三级医疗事故鉴定。不过,与前两级鉴定程序不同,中华医学会只接受不服市县级和省级医疗事故鉴定结论的申请,即前两级鉴定已经完成。此外,中华医学会只接受病历疑难、复杂并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医疗纠纷案件。符合“重大、复杂、疑难”的标准并不容易,因此,中华医学会受理的医疗事故鉴定案件数量非常有限。
一般普通的医疗纠纷案件很少能够进入中华医学会的鉴定范围。因此,患者及其家属对于中华医学会的医疗事故鉴定不应抱有太多幻想。根据医疗纠纷法律实践,中华医学会基本上不会接受地方上、全国各地的案件。因此,希望进行医疗事故鉴定的当事人应将精力集中在市县和省级两级医疗事故鉴定上,对于中华医学会的希望则不太现实。
医疗事故的定义、构成要件以及处理程序。医疗事故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违反法规,因过失导致患者损害的事故,需经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其构成要件包括主体、违规行为、过失行为、人身损害和因果关系。处理程序中,病员及其家属有权提出鉴定申请,对鉴定结论不服可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两种启动方式:卫生行政部门移交鉴定和医患双方共同委托鉴定。卫生行政部门移交鉴定适用于医疗机构发生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患双方一方当事人要求卫生行政部门处理医疗事故争议的情况。而医患双方共同委托鉴定则是双方同意在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基础上
医疗损害赔偿纠纷中的两个重要技巧。一是及时复印封存资料,患者在发生医疗纠纷后应及时复印封存病历等资料,以确保其真实性,避免院方篡改病历的嫌疑,有利于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二是谨慎申请医疗事故鉴定,医疗机构应承担证明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
医疗事故赔偿案件的法律程序。首先进行医疗鉴定获得证据,划分责任;接着确认事故等级,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处理意见;最后强调了申请时效的重要性,当事人应及时提出处理申请,否则法律不予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