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刑事诉讼中,侦查初期的司法鉴定申请主要由侦查机关、侦查人员、被害人及其家属提出;而在侦查中后期、起诉和审判阶段,需要对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定,则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申请。在刑事自诉案件中,涉及专门性问题的鉴定主要由被害人一方提请,而被告方如果有相反证据或对原告方提供的鉴定结论有异议,也可以申请初次鉴定或重新鉴定。
在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双方当事人均享有举证权或负有举证责任,因此提请司法鉴定的主体是双方当事人。
司法鉴定的申请一般采取书面形式,但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可以口头方式申请,但应当由司法人员如实记载。司法鉴定申请书应当明确写明案由、鉴定对象、鉴定理由、鉴定要求以及拟聘请的司法鉴定机构或鉴定人。
诉讼当事人申请司法鉴定应当在举证期限内提出。对于需要鉴定的专门性问题,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如果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内没有正当理由不提出鉴定申请、不预交鉴定费用,或者拒绝提供鉴定所需的相关材料,导致对案件争议的事实无法通过鉴定予以认定的,应当对该事实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
司法鉴定是指在诉讼活动中,鉴定人运用科学技术或专门知识对诉讼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并提供鉴定意见的活动。换句话说,司法鉴定是指在诉讼过程中,由司法机关或当事人委托法定鉴定单位,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按照法定程序进行鉴别和判断的一种活动。
司法鉴定仅适用于诉讼过程中产生的事件,而不适用于没有引起诉讼的事件中的专门性问题。
司法鉴定机构应当统一受理办案机关的司法鉴定委托。委托人委托鉴定时,应当向司法鉴定机构提供真实、完整、充分的鉴定材料,并对鉴定材料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负责。
被鉴定客体是指与案件确实有关的人身、财物、事实和现象,是鉴定所要确定的目标。与案件相关的材料在鉴定过程中通常被称为检材。
那些无需专门知识技能即可被人们以普通常识所理解和认可的证据,如有明显特征的赃物、无争议的契约或视听资料等,在司法鉴定中不会成为客体。需要明确的是,在诉讼中,案件中的大量证据并不是不言自明的。
司法鉴定实行鉴定人负责制度,鉴定人应当依法独立、客观、公正地进行鉴定,并对自己所作出的鉴定意见负责。司法鉴定人应当按照人民法院的通知出庭作证,并回答与鉴定事项有关的问题。鉴定人与案件有利害关系或与当事人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当事人、辩护人或代理人有权要求其回避。
犯罪嫌疑人或被害人对鉴定意见有异议时,可以申请补充鉴定或重新鉴定。鉴定人所做出的鉴定意见是一种证据,不具有判决意义。鉴定意见必须经过控辩双方的质证和辩论,最终是否采信由法院决定。
医疗事故鉴定程序的执行方式。包括共同委托鉴定、卫生行政部门组织鉴定和法院要求鉴定三种方式。共同委托鉴定由医患双方共同委托当地医学会进行;卫生行政部门组织鉴定则根据医疗过失行为和当事人要求处理争议来组织;法院要求鉴定则是主审法官在必要时启动鉴定程序。
审判公开的例外情况,包括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未成年人犯罪和商业秘密的案件不公开审理的规定。同时,文章还介绍了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的开庭审理程序,包括庭审准备、法庭调查等阶段,且公开审理的案件需提前公告。
被告人在诉讼过程中重新委托辩护人的权利。被告人在诉讼中有权委托辩护人进行辩护,并且法律允许其在特定情况下拒绝现有辩护人并重新委托其他辩护人。无论案件处于哪个阶段,被告人都有权委托辩护人,包括在审判阶段。同时,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有义务告知犯罪嫌疑人或
医疗事故鉴定的办理时限及相关流程。医学会在收到申请后的5个工作日内通知双方当事人提交材料,双方应在10个工作日内提交相关材料。医学会在接到材料后的45个工作日内组织鉴定并出具鉴定书。鉴定流程包括核实身份、宣读纠纷原由、抽签、介绍专家组成员、当事人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