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发生医疗事故争议并希望卫生行政部门处理时,当事人需要提出书面申请。申请书应包括申请人的基本情况、相关事实、具体请求和理由等内容。
当事人在知道或应当知道身体健康受损之日起一年内,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
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应提交至医疗机构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如果医疗机构所在地为直辖市,则应提交至医疗机构所在地的区、县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发生医疗纠纷后,作为患方当事人,首先应依法向医方申请复印客观病历和其他相关病历资料,包括门诊病历、住院志、体温单、医嘱单、化验单、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特殊检查同意书、手术同意书、手术及麻醉记录单、病理资料、护理记录等。
患者或其家属应提供一份详尽的自述材料,对患者就诊情况以及其认为医院诊疗行为存在的过错进行说明。
患者或其家属携带本人身份证到相关部门咨询。如果病案中存在疑问,可以申请进行医疗技术咨询初步分析。
当初步分析结果显示医方存在医疗问题时,当事人可以申请进行医疗技术咨询细化分析,以出具《医疗技术咨询细化分析意见书》。如果初评结果确定医方无过错,将不再建议进行细化分析。细化分析由不少于3位相关专科主任医师级临床医学专家进行,他们会对医疗争议焦点进行翔实分析,并组织听证会,最终得出结论。
当细化分析认定医方存在问题有相应责任时,可以委托进入纠纷调解程序。自受委托之日起,将按照委托调解协议中约定的索赔金额和调解完成期限履行合同。
卫生行政部门审查申请处理的医疗事故争议,确定是否属于本级卫生行政部门的管辖范围。
对于涉及非法行医活动引起的争议,卫生行政部门需要确定医疗主体方是否具备法定的行医资格,若不具备则不能按医疗事故争议立案受理。
对于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人,卫生行政部门需要确认其是否符合《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的处理申请人资格。对于医疗机构申请人,需要出具医疗机构法定代表签发的申请书和机构执业许可证复印件,以确认其是否为合法医疗机构。
卫生行政部门需要确定申请处理时限是否符合法定要求。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医疗事故争议的处理申请应在知道或应当知道身体受到伤害一年内提出,没有正当理由在一年后提出的处理申请不予受理。
卫生行政部门需要确认申请处理中是否存在明确的争议相对方。
如果医疗事故争议已经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卫生行政部门不予受理。
医疗事故赔偿的标准和计算公式,包括协商解决、调解申请、卫生行政部门的调解、赔偿因素和计算公式等。赔偿考虑因素包括医疗事故等级、责任程度和患者原有疾病状况等。赔偿项目包括医疗费、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费、陪护费、残疾生活补助费等。赔偿费用由承担责任的医疗
医疗事故处理流程。当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时,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医疗事故鉴定,包括填写申请表格和选择向医学会共同申请鉴定。调解和受理决定等流程之后,进行尸检程序,然后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将申请移交给市医学会进行鉴定。根据鉴定结果,按照规定处理赔偿问题。当事
医疗事故调解的方式与程序。包括医患双方自行协商调解,签订书面调解协议书;向卫生行政部门请求调解,遵循自愿和合法原则,如调解不成则不再调解;以及协商不成时当事人可提起民事诉讼的方式。调解协议书应详细记录双方情况、医疗事故原因和赔偿数额。
患者如何处理医疗事故纠纷的问题。患者遭遇医疗事故时,应保持冷静并收集证据,与医院沟通并寻求合理处理方案。若沟通无果,可投诉至卫生行政部门或寻求第三方调解机构的帮助。患者也可通过法律途径维权。医院应组建应对团队,进行内部调查并准备证据材料以应对患者起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