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六条第一项,“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
受害人通过诉讼途径寻求司法救济,首要条件就是符合法律关于诉讼时效的规定。诉讼时效直接关系到受害者被侵害的权益能否得到保障,侵害人是否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因此,在不过分造成诉累同时充分保障受害人通过诉讼程序向人民法院提出保护其合法民事权益的请求的有效期限有着重要意义。
在医疗损害赔偿的案件中,都存在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按照我国法律,请求权竞合时只能选择其中一种请求权的规定,法官在医疗纠纷案件的审判实践中允许患者选择更有利于自己的请求权即提起违约之诉或者侵权之诉。那么,以侵权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其时效规定应该是适用《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六条第一项,“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
诉讼时效从知道和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计算。但是由于医患双方掌握知识和信息的不对等性,以及医疗损害后果的潜伏性和隐蔽性。因此,人民法院在审理医疗纠纷案件中,应该从有利于患者的角度出发,尽量不用“应当知道”的推测性标准来计算诉讼时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一百六十八条:“人身损害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伤害明显的,从受伤害之日起算;伤害当时未曾发现,后经检查确诊并能证明是由侵害引起的,从伤势确诊之日起算。”显然也倾向于以受害人“明确知道”为主要标准,而非“应当知道”为主要标准。
由于医疗行为的特殊性(尤其是在长期内经过多家医疗机构治疗的情况下),以及患者掌握医学知识和病况信息的不足,仅以知道“权利被侵害”为起点是不足以切实保护受害人的权利的。因为存在患者发现损害后果时,由于事隔久远而无法确定侵害人,因此也在一定时期内无法起诉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以知道“损害后果”和“因果关系”为起点计算诉讼时效。当然,对“因果关系”的知道只是能确定侵害人为准,而不要求知道详细具体的因果关系分析。因为这种情况应该属于《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七条:“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延长诉讼时效期间。”中的特殊情况。
医疗纠纷诉讼中的赔偿请求相关问题。当事人可以根据致残、就医治疗、死亡等不同情况主张不同的赔偿项目,包括残疾赔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被抚养人生活费等。此外,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赔偿有一定的上限限制。在医疗纠纷诉讼中,残疾赔偿金和被抚养人生活费的计算与医疗事
医疗事故伤残等级的赔偿标准以及医疗过错致残的赔偿计算方式。赔偿标准根据患者的伤残等级和年龄确定,不同伤残等级有不同的赔偿计算方式。医疗过错的赔偿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院伙食补助费、营养费、残疾赔偿金等,具体标准根据相关法律和规定执行。
关于医疗纠纷中病患死亡时家属提起诉讼的相关法律规定。家属可以代为提起诉讼,确定诉讼请求的项目主要包括因就医治疗支出的费用、因致残而主张的项目、因患者死亡而主张的项目以及精神损害抚慰金等。在医疗事故损害赔偿与一般医疗损害赔偿中,各项费用的计算标准和计算
工伤皮下血肿的赔偿标准。皮外伤类的工伤赔偿包括医疗费用、误工工资等,若构成伤残,还可以额外申请伤残赔偿金及精神损害抚慰金。另外,工伤认定的6级赔偿涉及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和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工伤赔偿纠纷的诉讼时效通常为三年,从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