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规定,卫生行政部门对发生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进行行政处理。
卫生行政部门在接到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后,除了责令医疗机构采取必要的医疗救治措施以防止损害后果扩大外,还应组织调查,确定是否属于医疗事故。对无法确定是否属于医疗事故的情况,应根据本条例的规定,将其交由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医学会进行鉴定。
当事人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处理医疗事故争议时,应提出书面申请。申请中应包括申请人的基本情况、相关事实、具体请求和理由等。当事人在知道或应当知道其身体健康受到损害之日起1年内,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
当事人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处理医疗事故争议时,由医疗机构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受理。如果医疗机构所在地是直辖市,由医疗机构所在地的区、县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受理。如果出现以下情况之一,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在收到医疗机构报告或当事人提出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后7日内移送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处理:1. 患者死亡;2. 可能为二级以上的医疗事故;3.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卫生行政部门应在收到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后10日内进行审查,并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对符合规定并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情况,应在受理决定后5日内将相关材料交由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进行鉴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对不符合规定的情况,应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当事人对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有异议,申请再次鉴定时,卫生行政部门应在收到申请后7日内将材料交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医学会进行再次鉴定。
当事人既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又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时,卫生行政部门不予受理。如果卫生行政部门已经受理,应终止处理。
卫生行政部门在收到负责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出具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后,应对参与鉴定的人员资格和专业类别、鉴定程序进行审核。必要时,可以组织调查,听取医疗事故争议双方当事人的意见。
经审核,符合规定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应作为对发生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进行行政处理和进行医疗事故赔偿调解的依据。经审核发现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不符合规定的,应要求重新鉴定。
如果医疗事故争议由双方当事人自行协商解决,医疗机构应在协商解决之日起7日内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提交书面报告,并附上协议书。如果医疗事故争议经人民法院调解或判决解决,医疗机构应在收到生效的人民法院调解书或判决书之日起7日内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提交书面报告,并附上调解书或判决书。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按规定逐级将当地发生的医疗事故以及对发生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进行行政处理的情况上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女子整容死亡责任的法律规定,涉及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尸检程序、卫生行政部门的处理措施等。法律规定需确定死因后确定责任归属,如为医疗事故则由医疗机构承担责任。整容失败者应了解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就诊、收集证据并敢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行政诉讼的定义、作用以及相关的分类和可诉行为。行政诉讼是个人或组织认为行政主体侵犯其合法权益而向法院提起的诉讼,受到行政诉讼法的规范。可诉行为包括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抽象行政行为等九种情况。而不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行为包括医疗事故鉴定、火灾事故责
医疗纠纷赔偿金额的协商确定过程。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协商时需考虑医疗事故的等级和损害程度。双方协商达成一致后签订协议书确认赔偿金额。如不愿协商或协商不成,可通过卫生行政部门调解或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另外,本文还介绍了申请医疗事故鉴定费用的支付责任
主观性病历资料的定义及范围。医务人员通过医疗过程观察、分析讨论患者的病理,产生的诊疗意见等记录资料都属于主观性病历资料。这些资料在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中至关重要,封存时需医患双方共同在场并确保真实性。医疗机构有责任保管封存的复印件并在争议中承担举证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