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医疗纠纷诉讼时效有效期为三年。诉讼时效期间从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除非有特殊情况,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我国法律并没有规定医疗纠纷诉讼一定要经过医疗事故鉴定,医疗事故鉴定并非医疗纠纷诉讼的前置程序。患者只需提供证据证明自己或已故亲属接受过医疗机构的诊断、治疗,并因此受到损害,就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损害赔偿。
医疗纠纷案件分为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纠纷和医疗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两类。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纠纷是以构成医疗事故为前提,而医疗人身损害赔偿纠纷则是不构成医疗事故的其他医疗过失行为。两者在法律适用、鉴定类别、赔偿项目、计算方法和赔偿数额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一般来说,以医疗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为案由向法院起诉对患者更有利。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不属于医疗事故的情况下,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不构成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就不需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因此,医疗机构的过错行为即使不构成医疗事故,仍应对患者因此遭受的损害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医疗人身损害赔偿和医疗事故损害赔偿在法律适用、鉴定类别、赔偿项目、赔偿标准和赔偿数额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医疗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民法通则》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而医疗事故损害赔偿案件则要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人身损害赔偿对患者有利,而医疗事故损害赔偿对医疗机构有利。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中,医疗机构应当举证证明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如果医疗机构无法提供具有合理说服力的证据,法院将推定医疗机构存在过错并与损害结果存在因果关系,医疗机构将承担败诉的结果。患者应当首先证明与医疗机构存在医疗服务合同关系,接受过被告医疗机构的诊断、治疗,并因此受到损害。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法院没有强行指定医患申请医疗事故鉴定的权利。医疗事故鉴定只是诸多证据中的一种,是否提供该证据以及提供何种证据,应由当事人自行选择和确定。法院不应强行要求或指定一方或双方申请医疗事故鉴定。只有在经鉴定确认为医疗事故的情况下,法院才能行使释明权,并根据事实确定正确的法律关系。
医疗事故鉴定的原则,包括公开原则、公正原则和及时原则。公开原则要求鉴定活动和材料对当事人和社会公开;公正原则要求平等对待医患双方;及时原则强调及时鉴定和处理医患纠纷的重要性。遵循这些原则有利于保障患者的权益和维持医疗机构的正常工作秩序。
工伤皮下血肿的赔偿标准。皮外伤类的工伤赔偿包括医疗费用、误工工资等,若构成伤残,还可以额外申请伤残赔偿金及精神损害抚慰金。另外,工伤认定的6级赔偿涉及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和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工伤赔偿纠纷的诉讼时效通常为三年,从当
医疗纠纷的诉讼时效根据不同的案由而有所不同,医疗侵权纠纷适用1年的诉讼时效,合同违约纠纷适用2年的诉讼时效。一般情况下,人民法院受理医疗纠纷案件大多以医疗侵权纠纷受理
所谓诉讼时效,是指请求人民法院保护权利的时间。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案件案由规定(试行)》的规定,医疗事故的案由有两种,一种是侵权,一种是合同,相应的诉讼实效,按侵权是1年,按合同是两年。医疗事故诉讼时效的起始时间是从知道或应该知道损害或医疗服务合同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