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卫生部发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即将实施,京城的许多大医院纷纷选择保险公司,有意投保医疗责任保险。医疗责任险一直在国内处于低迷状态,但现在却变得异常火爆。
许多医生纷纷抱怨,医疗工作本身就是一种高风险、高科技含量的职业,即使是最好的医生也不能保证在给患者看病时就百无一失。然而,一旦出现医患纠纷,责任往往被推到医生身上,这显然是不公平的。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首次提出并细化了鉴定专家库、举证责任、赔偿标准等内容,医疗事故的范围和内容划分更加细致广泛,对医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减轻医护人员在医疗事故中承担的经济风险,京城的许多大医院都在选择保险公司,有意投保医疗责任保险。相关医疗管理部门也正在与保险公司商谈,确定合理的保费计算标准。一位医生表示:“这样一旦出现医疗事故,由保险公司来处理医疗纠纷,能在经济索赔问题上提供指导,同时为医护人员提供帮助,让医生能够专心工作,这对医患双方都是好事。”
医疗责任险在国际医疗行业已经逐渐成熟,但在我国尚不成熟,原因在于过去对于医疗事故的补偿额较低。例如,一级死亡事故的补偿额仅为3000元。而医疗责任险属于高费率险种,医院在出现医疗争议的情况下,更愿意自己承担费用。然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让医护界深切认识到,选择投保医疗责任险是明智之举,可以更好地处理医患纠纷。一些先行一步的医疗机构已经为在职医护人员购买了医疗责任险,包括朝阳医院、天坛医院和首都儿研所等。其他医院也在积极准备,希望尽早投保。
市卫生局宣传处处长表示,少数几家医院的勇于尝试已经让医疗责任险在医疗界得到了初步推广,为解决医患纠纷提供了保障。医疗责任险的推广将为医护人员提供更多的保障,同时也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促进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
医疗调解委员会的程序。在医疗事故处理中,双方自愿调解时可向医疗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成功将签订赔偿协议书,详细记录双方情况、医疗事故原因、等级及赔偿数额。卫生行政部门可根据双方请求进行调解,遵循自愿原则并依据条例计算赔偿数额。调解成功应履行协议,若调解
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条例》与《民法通则》在处理医疗纠纷中的关系。其中,《条例》主要从行政管理的角度规定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程序、赔偿范围和标准等。而法院处理医疗纠纷案件时,主要依据的是《民法通则》,它涵盖医疗损害赔偿,遵循有损害即有赔偿的原则。此外,
因医疗事故致残的赔偿规定。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残疾生活补助费的赔偿年限有所不同。赔偿计算包括医疗费、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项目,具体标准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于因残疾需要配置补偿功能器具的情况,将按照普及型器具的费用进行计算。
医疗事故中如何申请法律援助。当事人可前往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申请,需提交符合法律援助资格的证明材料,所申请事项必须符合《法律援助条例》规定的范围。此外,还介绍了能申请医疗事故鉴定的情况,包括双方协商解决争议、重大医疗过失行为报告及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的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