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发生或发现可能引起医疗争议的医疗过失或医疗事故时,当事者应立即向科室负责人报告。科室负责人在24小时内向医疗服务监控办公室或总值班汇报,并进行调查和核实。相关情况应向监控委员会主要负责人汇报,并按规定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如果发生患者死亡或可能为二级以上医疗事故,或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应在12小时内向卫生行政部门汇报。
对已发生或发现的医疗过失行为,当事人应按规定程序上报,并由科室或院部组织最强技术力量,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减轻对患者身体健康的损害,并防止损害扩大。
对于引起不良反应的疑似输液、输血、注射、药物等情况,相关人员应及时向医务科报告,并组织有关人员与患方一同对现场实物进行封存和启封。如有需要进行检验,应由双方指定的检验机构进行。
对于患者死因不明或对死因有异议的情况,应告知患方在规定时间内提出尸检申请(患者死亡后48小时,如具备尸体冻存条件的,可延缓7日)。如患方拒绝尸检,应让患者家属签字。如拒绝签字,医院应如实记录,并记录在场的其他证人。
当事人在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时,必须将事情详细经过以书面形式陈述,并经科室讨论,分析原因,写出定性结论。并在2天内以书面形式交给医务科,并提交医疗安全管理委员会讨论,以进行责任认定和提出整改措施。
当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时,医疗事故处理小组人员应及时到位。一方面要接待患者或家属,了解情况,并告知处理程序。另一方面要向责任人了解情况。当事人和所在科室负责人必须积极配合。在处理期间,当事人和科室负责人不得请假外出,并有责任在鉴定会和法院审理时出庭。必要时,当事人应暂停执业行为。
对于发生较大医疗纠纷的情况,为维护医院正常秩序,确保医护人员和公共财产的安全,保卫科有关人员应迅速到达现场。如遇矛盾激化或事态扩大,应立即报警,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对于发生医疗事故争议的情况,死亡病例讨论记录、疑难病例讨论记录、上级医师查房记录、会诊意见、病程记录应在医患双方在场的情况下封存和启封。封存的病历资料可以是复印件,并由医疗机构保管。
未取得药品许可证的处罚措施及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相关规定,未取得药品许可证的单位应责令关闭,并没收违法药品和违法所得,同时处以罚款。处罚措施包括责令关闭、没收违法所得和处以货值金额十五倍以上三十倍以下的罚款,对于货值金额不足十万元的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两种启动方式:卫生行政部门移交鉴定和医患双方共同委托鉴定。卫生行政部门移交鉴定适用于医疗机构发生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患双方一方当事人要求卫生行政部门处理医疗事故争议的情况。而医患双方共同委托鉴定则是双方同意在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基础上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和医疗过错司法鉴定在启动次序、委托形式、程序和证据形式上存在差异。首先,医疗事故技术鉴定要先于医疗过错司法鉴定进行,只有经过技术鉴定不构成医疗事故的才能进行司法鉴定。其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委托范围有限,只能委托当地医学会或省级医学会
意外医疗赔偿标准包括医疗费、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费、陪护费、残疾生活补助费、残疾用具费、丧葬费、被扶养人生活费、交通费、住宿费和精神损害抚慰金。医疗赔偿纠纷可通过和解、调解和诉讼等方式解决,和解应遵循法律规定,调解由卫生行政部门等第三方介入。医疗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