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4月23日,张某因咳嗽到县医院就诊,经CT检查诊断为左上肺结核。随后,张某前往县结防所就诊,经三次痰检未发现抗酸杆菌,但仍被诊断为肺结核并接受治疗。张某服药一个多月后症状加重,向县结防所反映,但未接受任何检查,继续服药。一个多月后,张某前往省胸科医院就诊,经CT和纤支镜检查确诊为左上支气管肺癌(晚期)。张某在省胸科医院治疗无效后于2006年1月18日死亡。
张某的妻子王某认为县医院和县结防所的误诊和误治导致对张某肺癌的及时诊断和治疗延误,侵害了张某的生命健康权,因此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县医院和县结防所赔偿医疗费等损失4万余元。
在本案中,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
笔者倾向于第二种观点。虽然本案不构成医疗事故,但存在医疗差错,县医院和县结防所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医疗纠纷案件时,对不构成医疗事故但存在医疗机构过错的情况,应当确定医疗机构承担责任。
判断医疗机构误诊是否承担责任,需要考察医疗机构是否存在过错。误诊是一医学术语,而非法律术语。只有因为医生的过错(过失)所导致的误诊才能产生相应的法律责任。判断误诊是否由于医生过错原因所致,可以从以下三个标准来考虑:
综上所述,虽然CT检查的准确率有限,但在本案中,县医院和县结防所在诊断过程中存在过错,导致对张某的肺癌延误诊断和治疗,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条例》与《民法通则》在处理医疗纠纷中的关系。其中,《条例》主要从行政管理的角度规定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程序、赔偿范围和标准等。而法院处理医疗纠纷案件时,主要依据的是《民法通则》,它涵盖医疗损害赔偿,遵循有损害即有赔偿的原则。此外,
云南省大理市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医疗美容纠纷案件。原告熊某因在被告某医疗美容诊所接受手术后面部肿胀问题未得到解决,且提供服务的医生无相应资格和执照,认为存在消费欺诈而提起诉讼。法院查明了相关事实,包括被告是个体工商户,已获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原告签署
一起医疗服务合同纠纷案件。法院判决被告医院承担一级甲等医疗事故责任,需赔偿患者余某和小桑的医疗、误工、丧葬等费用共计125万余元。案件背景为余某在被告医院分娩过程中发生医疗事故,导致她和新生儿小桑遭受严重伤害。法院认定被告存在重大医疗过失和过错,需承
因医疗过错引发的纠纷案件。患者张某因咳嗽就诊被误诊为肺结核并接受治疗,后确诊为左上支气管肺癌晚期,最终死亡。家属向法院提起诉讼,主张县医院和县结防所承担民事责任。作者认为虽然不构成医疗事故,但存在医疗差错,医疗机构应承担民事责任。判断医疗机构是否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