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案保管:科室必须妥善保管病案,不得丢失、涂改或外借。
2、科主任负责:科主任对本科内的医疗纠纷负责。一旦发生医疗纠纷,科主任首先接待投诉的病人或家属,并了解投诉内容进行调查。如果能够当场答复,应给予准确的解释。如果无法当场答复或需要调查后答复,应明确告知病人或家属下一次接待的时间和地点,并向医教部报告。
3、患者死亡后的处理:在患者死亡后发生医疗纠纷时,主管医师或值班医师必须与上级医师一起明确向家属提出是否进行尸体解剖,并确保在48小时内完成。在病程记录中,必须完整地记录家属是否同意做尸体解剖的意见,并请家属签字。如果家属拒绝做尸体解剖,必须请直系亲属在病历中明确写明“不同意尸检”并签字。
4、病历复印封存:当患者家属要求封存复印病历时,正常上班时间应向医教部报告,非正常上班时间应向总值班报告。封存运行病历应由医务人员陪同家属共同复印的病历复印件进行,客观病历患者家属可以复印,主观病历患者家属不可以复印,应封存复印件。
5、解决不一致:当科室无法与患者/家属达成一致意见时,医教部和治安办将接待并继续解决。医教部根据患者家属提出的口头或书面意见组织相关科室人员进行调查讨论,必要时需经医院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进行鉴定。
6、医教部接待程序:在接待医疗纠纷投诉时,被投诉科室的科主任必须在场。如果因特殊情况不在场,应向医教部报告后,可以委托副主任医师以上的专业医师现场负责解答与投诉者相关的专业问题。
7、答复时效:医院在接到病人家属投诉之日起,应在七个工作日内答复病人或家属。
8、不服鉴定结论的申请:如果投诉者对医院的医疗鉴定结论不服,应按照相关程序向上级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申请医学鉴定。
9、接待投诉者的态度和语言:医务人员在接待医疗纠纷的投诉者时,应耐心、认真听取意见,并以合理科学的方式用通俗的语言进行恰如其分的解释工作,以获得家属/患者的配合。
10、确认合法性:在接待医疗纠纷时,应询问来访者是否为患者被法律承认的直系家属,以便解决医疗纠纷和确保合法性。
1、患者的初步证明责任:在我国的医疗事故纠纷诉讼中,医疗机构承担举证责任倒置的证明责任为核心,但并不意味着患方不负有任何举证责任。在医疗侵权损害赔偿诉讼中,患者应对其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成立负有初步的举证责任。换句话说,原告(患者)首先需要证明与被告医疗机构之间存在医疗服务合同关系,以及接受过被告医疗机构的诊断、治疗,并因此受到损害的事实。损害包括病员生命和健康的损害,患者本人及其亲属的财产损害和经济损害等。接受医疗的事实可以通过挂号、交费等诊疗手续来证明。如果原告(患者)无法提供证据证明上述问题,则其赔偿请求权将无法得到法院的支持,原告将承担败诉的责任。
2、医疗机构的举证责任:从2002年4月1日起,在我国因医疗行为侵权的诉讼中,实行了举证责任倒置的重大改革。患者不再承担对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的因果关系以及医疗行为是否存在过错的举证责任,而是由医疗机构承担。这一转变源自于2001年12月21日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四条第一款第(八)项,该规定规定了医疗机构在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中承担举证责任的情况。这与《民事诉讼法》中“谁主张、谁举证”的方式完全相反,即一方当事人提出的主张由对方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这通常被称为“举证责任倒置”。
医疗误诊导致的纠纷赔偿问题。依据侵权责任法,医院需对医疗过错承担赔偿责任,包括医疗费和人身损害相关的费用。误诊属于医疗过错,承担法律责任的前提是存在过错。医疗过错的衡量标准是医生是否“应注意”、“能注意”而“未注意”。最新资讯表明,《民法典》扩大了赔
医疗事故的处理方式和医疗纠纷的处理程序。事故处理方式包括协商解决、卫生行政部门调解和民事诉讼。纠纷处理程序包括向科室主任反映问题,向医院管理部门投诉,进一步申请鉴定或提起诉讼等步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解决医疗纠纷的多种途径,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一起医疗服务合同纠纷案件。法院判决被告医院承担一级甲等医疗事故责任,需赔偿患者余某和小桑的医疗、误工、丧葬等费用共计125万余元。案件背景为余某在被告医院分娩过程中发生医疗事故,导致她和新生儿小桑遭受严重伤害。法院认定被告存在重大医疗过失和过错,需承
医疗事故中患者寻求法律救济的途径。当医院不解决医疗事故问题时,患者可以选择向法院提起诉讼或申请行政调解,解决医疗纠纷的途径包括医患双方协商调解、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处理和向法院提起诉讼。患方需要充分准备并灵活运用法律原则,积极应对医疗技术鉴定等关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