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没钱做手术,只得返回老家“保守治疗”,谁料回乡途中患者病亡后,家属遭遇黑救护车半路涨价。昨日,说起本月上旬姑妈从甘肃庆阳来西安急救的经历,张师傅连称“想不到”。
返家途中患者死亡黑救护车强索“消毒费”
张师傅在一家房地产公司工作,8月9日上午,他远在甘肃庆阳的姑妈张女士突发脑溢血,被家人紧急送到西安。经过数小时跋涉,张女士当日中午12时被送到城东一家三甲医院。医生在对患者进行初步检查、诊断后,建议立即做手术,可是面对高达三四十万元的手术费,家属犯了难,最终决定返回甘肃“保守治疗”。
鉴于病情耽误不得,家属向医护人员咨询可否用救护车将人送回,可是被告知该院救护车不出省。后有人提醒,可以找保安问问,家属便向院门口附近一个身穿制服的“保安”打听,该“保安”听家属说急着回甘肃,立即打电话联系了一辆“救护车”,可车开过来,才发现并不是正规的救护车,而是一辆灰色的商务车。车主开价7000元,家属还价6000元,对方不答应,家属们便打算不用了,可对方一下来了六七个小伙子,见此架势,家属只得与车主协商到6500元。
“车来了,不坐都不行,而且带医生,出诊费就要2000元”,张师傅说,由于家属随身没带那么多钱,好说歹说,才把出诊费降到了1500元,“车里连输液的器械都没有,就是一辆普普通通的商务车”。
车主事先告知他们,出诊的医生并非他们来就诊医院的医生,因此,张女士的家人也未查看出诊医生的执业证书,而交过费后,车主也没给开任何票据。车辆快行驶到长武县境内时,张女士终因病重去世。就在一家人悲痛不已之际,车主却以人死在车上为由,非要再加1000元的“消毒费”才肯继续行驶,家属万般无奈,只得交了钱。
黑救护车隐匿医院周边凭外观难判断
此次经历给张女士的家人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黑色记忆。张师傅说,事后他曾到医院找当时联系车的那个“保安”和那辆商务车,但一直都没找见。
昨日下午,华商报记者来到这家医院,看到急救中心的大楼前停放着多辆救护车。向急救中心工作人员了解情况时,有工作人员称,院内的救护车均为内部保障车,不出省,而患者所说的车辆,应是黑救护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院内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隐匿在医院周围的黑救护车至少有二三十辆,车型多为商务车,从外观上与普通车辆毫无分别。
在急救中心大楼外,华商报记者询问一位身穿浅蓝色制服的年轻人,表示想找一辆救护车送家人回安康,对方立即打电话联系,随后又给了记者一个手机号码。拨通号码后,车主表示自己的车是个商务车,可以去,“到安康市全程2600元”,而如果要随行医生照看,“费用是200元”。
华商报记者表示费用有点儿高,对方说,他的价格已比别人低很多了,如不信可以再去找。之后,华商报记者通过该院一卫生间内张贴的救护车小广告,又联系到一辆车,其价格比先前的高出了200元。
由于华商报记者暗访的多位黑救护车司机报价不一,因此这些车辆以何标准计费,不得而知。
“天价”收费无依据家属被动挨宰
华商报记者咨询西安“120”急救中心后得知,该急救中心救护车(市内)车费按市物价部门规定的每公里3元收取(不包括药品等用费),医生出诊费每次仅为30元。在不影响急救中心正常工作的前提下,该中心的急救车也可出省,但价格需要面议。
显然,若按120救护车的费用标准作参照,西安至庆阳的车费应在千元左右,即便再高,也不应是六千多元的“天价”,至于“消毒费”之说,更是毫无依据。
昨晚,华商报记者在未亮明身份的情况下,咨询了两名黑救护车司机,一名司机说,万一路上出现紧急情况病人死亡,他们也无奈,但他说不会再收钱。但另外一名司机说,要看情况而定,如果吐血了,或者弄脏了车,肯定还会收取一定的费用,但具体多少,需要双方协商。
但是采访中,有知情者说:“一旦到半路出问题,就由不得你了,你还能将家人尸体扔到半路上?”
一起医疗纠纷案件,患者因病情恶化在被告芦溪县大安中心卫生院接受治疗,最终不幸身亡。针对此事件,存在三种争议意见,分别是被告应赔偿、被告不应赔偿但应补偿、以及被告不应承担责任。争议焦点包括是否误诊、抢救时间是否延误、助理医师的资质问题以及家长的责任等。
因医疗过错引发的纠纷案件。患者张某因咳嗽就诊被误诊为肺结核并接受治疗,后确诊为左上支气管肺癌晚期,最终死亡。家属向法院提起诉讼,主张县医院和县结防所承担民事责任。作者认为虽然不构成医疗事故,但存在医疗差错,医疗机构应承担民事责任。判断医疗机构是否承担
王华为妻子春梅购买康宁定期保险后,春梅因病去世,保险公司拒绝理赔的情况下,王华将春梅住院治疗的医院告上法庭要求赔偿的故事。医院因在治疗过程中未能及时发现和防范春梅的血液病,导致诊疗时机延误,最终春梅抢救无效死亡,原告要求医院赔偿各项损失共计66931
交强险赔偿项目包括抢救期间医疗费用、住院期间医疗费用、手术材料及辅助用具、床位费、康复理疗费、换药及康复功能指导训练、救护车费等。抢救期间医疗费用按医保标准执行,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