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陈*云、李*兰之子陈*坤(2005年4月22日生)于2007年4月22日患病,伴有高烧、呕吐现象。4月22日,原告带陈*坤到本村诊所医治,医生以重感冒治疗并开了重感冒类药给患儿服用。4月24日上午7:30分,患儿陈*坤病情反复,原告夫妇即带陈*坤到被告芦溪县大安中心卫生院就诊,并向接诊医师李*明主诉患儿有呕吐、抽搐等症状,李*明问明情况后,为患儿量了体温并听了心音,尔后以重感冒治疗。经静脉点滴后患儿症状减轻,体温降至正常,原告夫妇便自行带小孩离开医院回家。当日下午,患儿进食香瓜等食物并玩耍。当晚9时许,患儿陈*坤病情反复,出现呕吐数次,伴烦躁不安,经拍背等处理稍有缓解。因上述症状反复发作,晚上11:35分,原告陈*云打电话给被告单位司机,11:45分,救护车接小孩入医院再次诊治。经检查,患儿体温36.8摄氏度,神志清楚,呼吸运动减弱,四肢乏力,接诊医师朱*君当即开处药物行静脉穿刺。然而多次静脉点滴均告失败。4月25日凌晨1时,患儿出现口唇紫色、两眼球上翻、面色苍白明显、四肢凉,医师当即为患儿持续吸氧。1:10分,主管护士等协助静脉穿刺,多次未成功后副院长杨*辉到场,但患儿反应已极差,四肢凉,呈昏迷状态,心率达150次/分,心率低钝,因静脉穿刺未成功,静脉通路未建立,在持续吸氧状态下,1:40分由被告的急救车转送县医院治疗,县医院接诊后,虽采取抢救措施,但终未奏效,凌晨2:40分间患儿陈*坤死亡。
陈*坤死亡后,原告要求被告赔偿各种费用,但被告方坚持无责任而协议不成。2007年4月26日在新泉乡人民政府及县卫生局支持下,双方达成了《治疗经过》意见书和尸检《协议书》,并对医院处方四张及收款收据进行了“封存”。
同日,死者陈*坤送江西省人民法医学鉴定所进行尸体鉴定,结论为“脑膜脑炎死亡”。因双方对赔偿争议较大不能达成一致意见,原告便诉至本院,要求判令被告赔偿150115元。审理中,芦溪县法院对外委托萍乡市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办公室进行医疗事故鉴定。2008年4月14日,萍乡市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办公室以当事人提交的鉴定材料不齐而终止鉴定。
分歧:
针对该医疗纠纷,存在三种不同意见。
第一种意见:被告芦溪县大安中心卫生院应给予原告陈*云,李*兰赔偿。理由是:1、原告二人携儿子4月24日上午前往该院治疗,主诉了病情,虽然是门疹看病,但该院医师只当成一般重感冒医治,没有查明脑炎之病,属误诊;2、当日晚上11:30分病情反复,再次入院,护士却找不到静脉,无法行静脉穿刺,导致延误抢救时间;3、当日晚上接诊的是还无执业资格的助理医师,带班医师不在场,业务生疏。综上,患儿死亡,医院存在过错责任,应予以赔偿。
第二种意见:被告医院不应当对二原告进行赔偿。理由是:1、未做医疗事故鉴定,医院不存在担责的权威性依据;2、对患儿医治,被告是按常规操作,不存在主观故意和行为违规;3、作为一个初级医疗机构,其技术设备均低,对一些疑难病症误诊误治,如并非故意或重大过失,应当不担责;4、患儿当晚9:30分病情反复,11:30分才送医院,造成静脉通道已堵塞,无法行静脉穿剌,延误最佳抢救时间不是被告而是原告;5、患儿上午入院是门诊看病,晚上接诊的虽然是助理医师,但尔后主治医师到场,况且已无法用药。
第三种意见:医院不应承担赔偿责任,但须适当给予补偿。理由是:虽然本案未做医疗事故和过错责任鉴定,主观上亦无过错,但原告之子死后,原告夫妻承受的经济支出及精神痛苦显然存在,除与其自身认识因素有关外,与被告的治疗行为亦存在客观的因果关系,譬如建议住院和当即转送上级医院等,因此,可给予原告一定的经济和精神补偿。
一起医疗事故案例,患者因消化道出血严重住院仅14小时便离奇死亡。患方指控医方未进行失血性休克的诊断和治疗,起诉法院。律师根据医方提供的资料分析,医方存在多项医疗过错,包括未诊断低血容量性休克、未进行规范治疗、未履行告知义务等。经治医生的医疗过错与患者
医院领导干部深入科室的各项制度。领导干部应经常深入科室进行调研和推广先进经验,重点关注医疗、护理、教学、科研等工作,并每周进行查房和参加部分业务实践。同时,会议制度也十分重要,包括院办公室会、院周会、科主任会等不同层次的会议,以传达上级指示、研究和安
原告刘某因医疗事故导致的三尖瓣前瓣腱索断裂等健康问题。刘某在西京医院就诊时因医师操作不当导致术中损伤,并因医院隐瞒病情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经司法鉴定和西安市医学会鉴定,西京医院存在医疗过失并承担主要责任。虽然西京医院对鉴定结果提出异议并申请第三次鉴定
甲方医院和乙方患者或其家属因医疗纠纷而进行的协商解决方案。根据相关法律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双方本着平等、自愿的原则,经过充分协商,达成了一份医疗纠纷赔偿协议书。协议包括基本信息、补偿项目及计算方法、支付方式、终结争议和协议生效等内容。甲方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