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间,被告先后三次向原告某信用社借人民币共计10000元,借款时双方在借款合同中对每笔借款均约定了归还期限。其中约定最后一笔借款归还期限至1991年9月20日,但期限分别届满后,被告未付分文。
2000年10月12日,原告向被告发送书面逾期贷款催收通知书,并在通知书上限定被告在同年10月15日前付清本息。被告在原告送来的催收通知书上签字。但事后被告仍拒付。
2002年8月10日,原告向法院起诉,要求判令被告立即归还所欠借款本金10000元及利息。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欠原告借款本金10000元及利息事实清楚、证据充分。
在超过诉讼时效后,原告向被告发出逾期贷款催收通知书,被告亦在该通知书上签字,应视为对原告借款的重新确认,该债权债务受法律保护。原告在重新确认的诉讼时效期间内向被告主张权利,依法予以支持,遂判令被告于判决生效后十日内归还原告借款本金10000元及利息,并承担案件受理费。宣判后,被告未提出上诉。
本案争议的焦点涉及到诉讼时效问题,我国民法通则规定了诉讼时效制度,即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即丧失请求人民法院予以保护的权利。本案原告无法举出诉讼时效期间向被告主张权利的事实及证据,按照民法通则一般时效二年的规定,该案早已超过诉讼时效,该债权依法本应得不到法律保护,但被告于2000年10月12日已在原告送来的逾期贷款催收通知书上签字。
根据1997年2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借款人在催款通知单上签字或盖章的法律效力问题的批复》,对超过诉讼时效债权人向借款人发出催收通知书,债务人在通知单上签字或盖章应当视为对原债务的重新确认,该债权债务受法律保护。
对本案而言,应视为原、被告对债权重新确认,其诉讼时效期间亦从重新确认时起算,并仍适用一般时效二年的规定。原告在重新确定的诉讼时效期间内向法院起诉主张权利,应受法律保护。
法官在本案中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因为,最高院的司法解释对在“催款通知书”上“签字”作了明确的司法解释。但笔者认为:被告主张在催收借款通知书上签字,并不能视为对对方在诉讼时效上的权利的确认。当时,只是原告方工作人员持催款通知让其在上面签字,催款通知上只是注明了欠款和催款的意思,并未写明其签字的法律后果。
因此,其以只是收到此催款通知书的意思表示签收此催收借款通知,除此之外再无其它意思表示,显然这并不能说明其已经放弃以诉讼时效作为抗辩理由的意思表示。也就是说:被告只是签收了催收借款通知书,只是签收而已,签收行为不能起到恢复诉讼时效的作用。
正如一个已过二年的诉讼时效的人再到债权人家要帐,如果债务人承认债权人在已过诉讼时效于某日某时要过帐,这也只能是说明他要过,而要的时候已经超过了诉讼时效,债权人仍然不能以在超过诉讼时效之后又去要过帐而享有胜诉权。与本案同理,以只是签收催款通知书而成立债权的诉讼时效利益未免有些牵强。
显然这个司法解释反映了立法旨在保护国有银行贷款的苦衷,但作为市场经济中的平等的民事主体来说,至少是对借款人权利的一种漠视,是一种并不那么公平的特殊制度,在国有银行逐渐商业化的今天,此种司法解释有被取消的紧迫性。
关于代位权的法律规定。当被执行人无法清偿债务但对第三人享有到期债权时,法院可根据申请执行人的请求要求第三人履行债务。此外,合同法中的代位权是一种债权保全方式,允许债权人在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对第三方债务人的权利时,以自己的名义行使债务人的权利。代位权的行
连带保证合同权利主张的方式,指出债权人可以向债务人和保证人主张权利。担保人履行担保责任有时间限制,债权人需在合同约定的担保期间或法定的六个月内要求担保人承担保证责任,否则将失去法律保护。同时,根据不同担保合同条款,担保责任的期限和条件也有所不同。
债权的法律解释和分类。债权是债权人要求债务人进行某种行为或不进行某种行为的民法上权利。债权的产生原因包括合同、侵权行为、不当得利和无因管理,消灭原因包括清偿、提存等。债权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如法定之债与意定之债、单一之债与多数人之债等。
我国关于房屋产权执行程序的相关法律规定。当债务人逾期还款时,债权人可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其财产。执行程序包括当事人履行生效判决、裁定等法律文书,否则对方可向法院申请执行。申请执行的期限为两年,可因某些原因中止或中断。对于超过诉讼时效的情况,债务人签收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