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修订旨在进一步简化权利内容、澄清权利边界以及减少权利交叉重叠。具体调整如下:
(1) 取消放映权,将其并入表演权,以参考世界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立法实践。
(2) 将播放权适用于非交互式传播,将信息网络传播权适用于交互式传播,以解决实践中的定时播放、网络直播以及转播等问题。
(3) 将计算机程序的修改权并入改编权,以避免混淆和误解。
(4) 将追续权单列一条规定,限定其权利范围为通过拍卖方式的转售行为。
本次修订对视听作品进行了以下调整:
(1) 将视听作品整体著作权归属由原草案中可以约定的规定改为直接赋予制片者的规定,以参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立法实践。
(2) 规定原作作者享有署名权。
(3) 规定原作作者、编剧、导演、词曲作者等五类作者享有“二次获酬权”。
为解决实际问题,修订草案在第二十条增加了规定,限制原件所有人的事实处分行为,仅适用于陈列于公共场所的载体唯一性的美术作品。另外,如果当事人另有约定,则按照其约定执行。
修订草案明确将“孤儿作品”的适用范围限定为报刊社对已经出版的报刊中的作品进行数字化形式的复制,以及其他使用者以数字化形式复制或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作品两种情形。同时,将提存费用的机关由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修改为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指定的机构。
为解决表演者与演出单位之间的关系问题,修订草案在第三十五条新增了关于职务表演的规定。根据当事人约定,职务表演的权利归属于表演者。对于集体性职务表演,如剧院表演话剧、剧团表演歌剧或合唱等演出行为,权利归属于演出单位。为确保演出单位的权利,修订草案赋予演出单位在其业务范围内免费使用表演的权利。
修订草案将视听作品中的表演者的权利赋予制片者,规定主要演员享有署名权和“二次获酬权”,以与前述视听作品著作权规定的调整保持一致。
修订草案对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权利进行了以下调整:
(1) 将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权利从禁止权改为专有权。
(2) 根据播放权与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调整,删去原草案第三十八条第一款第四项,因为非交互传播已纳入播放权的控制范围。
修订草案对著作权“法定许可”制度进行了以下调整:
(1) 将著作权“法定许可”限缩为教材法定许可和报刊转载法定许可两种情形,取消录音制作法定许可和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法定许可的规定,恢复为作者的专有权。
(2) 对于报刊转载法定许可,允许当事人约定专有出版权,报刊社享有专有出版权的,其他报刊不得转载。若专有出版权期限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推定为一年。
(3) 要求使用者在首次使用作品前进行一次性备案,备案机构调整为相应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
(4) 增加使用者在法定期限内可以直接向权利人支付报酬的规定。
中国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制度的重要性。软件著作权登记虽非权利产生的必要条件,但具有多重意义,包括宣传产品、强化权利主张、促进版权贸易、合法经营和销售软件、证明自主知识产权、助力软件企业认证,并享受政策鼓励。登记有助于提升软件知名度和保护著作权,对软件
剽窃图片是否构成侵犯著作权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未经许可剽窃他人图片属于侵犯著作权的行为,侵权者需承担民事责任。文章还列举了构成侵权的其他行为,并强调了认定抄袭时需要注意与利用思想、客观事实、合理使用和巧合的区别。
集体管理在著作权领域的作用,指出其并非简单的代理关系,而是信托关系,旨在最大化权利人的利益。文章强调了著作权人需要有版权意识,同时介绍了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作用和法律依据。修改草案旨在解决海量作品授权和权利人无法行使著作权的问题,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可
我国《著作权法》及相关条例中关于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的民事责任。对于未经软件著作权人许可的侵权行为,如果未构成犯罪,则应视情况承担民事责任,如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和赔偿损失等。同时,软件开发者因表达方式有限而开发的与已存在的软件相似的软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