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软件的法律保护问题是随着计算机软件产业的发展而出现的。为了保护计算机软件,可以采用多种法律保护形式,如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根据软件的特点和用途,可以选择不同的法律保护形式。
著作权法是保护软件最适宜的法律,根据著作权保护的基本原则,即创意/表达分离原则,保护软件的创意表达。然而,著作权法只保护软件的表现形式,而不包括开发软件所使用的思想、方法、原理等。
专利法可以弥补著作权法的不足,有效保护计算机程序所体现的设计者的创意。但是,软件本身不能单独申请专利,只能作为某个发明的组成部分进行保护。
我国保护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法律规范包括国内法、双边条约和国际公约。
《著作权法》第三条明确计算机软件受著作权法保护,《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对其作了细化和补充。
《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是与著作权法配套的行政法规,规定了软件著作权人享有的权利和侵权行为的法律责任。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办法》为软件著作权登记制度制定了具体的办法。
《中美两国政府关于保护知识产权的谅解备忘录》是1992年在中国生效的文件。
《实施国际著作权条约的规定》是为了实施中美谅解备忘录和伯尔尼公约而发布的行政法规。
《伯尔尼公约》是1992年在中国生效的公约。
《世界著作权公约》从1992年10月30日起在中国生效。
《TRIPs》协议第10条具体规定了关于计算机程序和数据库的保护。
著作权只保护创意的表达,不保护创意本身。
在表达某种创意时,如果可供选择的种类有限而引起两个作品相似,则不构成侵权。
计算机程序的版权保护可以扩展到其结构、顺序和组织。整个程序只有一个思想,子程序内不再有思想成分。
通过判断软件在形式和内容上的相似性以及被告是否接触过原告软件来认定侵权。
将软件分解成不同层次,过滤出不受保护的成份,然后在相同层次上进行相似性比较。
我国司法界按照创意/表达分离原则来认定软件侵权。
我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规定了十种软件侵权行为,包括未经许可发表或登记软件、将他人软件作为自己的、未经合作者许可将合作开发的软件作为自己的等。对侵权行为,应承担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情节严重的还可能触犯刑律。
电子书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区别,并指出用户购买电子书只获得使用权而非所有权,分享电子书构成侵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侵犯著作权的行为将受到处罚,包括复制发行、出版、制作出售等行为均属侵权范畴。
修改权的定义和范围,包括作者修改或授权他人修改其作品的权利以及例外情况。报社、杂志社可在法定范围内对投稿作品进行文字性修改和删节,而美术作品原件的修改权需征得原件所有人的同意。修改权的行使受到法定范围的限制,不能改变作品的基本内容和形式。
网站程序属于软件设计,由《计算机保护条例》来保障开发者权益,设计人可以进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按前、后各连续30页,共60页。不足60页的需要提交全部源程序。每页不少于50行,第60页为结束页。在页的右上角标注连续页号1-60。登记地点不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在
(一)未经软件著作权人许可,发表或者登记其软件的;(三)未经合作者许可,将与他人合作开发的软件作为自己单独完成的软件发表或者登记的;(四)在他人软件上署名或者更改他人软件上的署名的;第二十三条 除《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或者本条例另有规定外,有下列侵权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