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软件的法律保护问题是随着计算机软件产业的发展而出现的。为了保护计算机软件,可以采用多种法律保护形式,如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根据软件的特点和用途,可以选择不同的法律保护形式。
著作权法是保护软件最适宜的法律,根据著作权保护的基本原则,即创意/表达分离原则,保护软件的创意表达。然而,著作权法只保护软件的表现形式,而不包括开发软件所使用的思想、方法、原理等。
专利法可以弥补著作权法的不足,有效保护计算机程序所体现的设计者的创意。但是,软件本身不能单独申请专利,只能作为某个发明的组成部分进行保护。
我国保护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法律规范包括国内法、双边条约和国际公约。
《著作权法》第三条明确计算机软件受著作权法保护,《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对其作了细化和补充。
《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是与著作权法配套的行政法规,规定了软件著作权人享有的权利和侵权行为的法律责任。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办法》为软件著作权登记制度制定了具体的办法。
《中美两国政府关于保护知识产权的谅解备忘录》是1992年在中国生效的文件。
《实施国际著作权条约的规定》是为了实施中美谅解备忘录和伯尔尼公约而发布的行政法规。
《伯尔尼公约》是1992年在中国生效的公约。
《世界著作权公约》从1992年10月30日起在中国生效。
《TRIPs》协议第10条具体规定了关于计算机程序和数据库的保护。
著作权只保护创意的表达,不保护创意本身。
在表达某种创意时,如果可供选择的种类有限而引起两个作品相似,则不构成侵权。
计算机程序的版权保护可以扩展到其结构、顺序和组织。整个程序只有一个思想,子程序内不再有思想成分。
通过判断软件在形式和内容上的相似性以及被告是否接触过原告软件来认定侵权。
将软件分解成不同层次,过滤出不受保护的成份,然后在相同层次上进行相似性比较。
我国司法界按照创意/表达分离原则来认定软件侵权。
我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规定了十种软件侵权行为,包括未经许可发表或登记软件、将他人软件作为自己的、未经合作者许可将合作开发的软件作为自己的等。对侵权行为,应承担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情节严重的还可能触犯刑律。
共同侵权行为的认定问题,主要讨论了作者与出版社以及合作作品作者的共同侵权情况。对于作者与出版社,需要解决图书出版合同中的权利担保条款是否构成共同侵权的问题;对于合作作品,不可分割使用的合作作品构成侵权时,合作作者构成共同侵权;可以分割使用的合作作品,
软件著作权登记的目的和作用,以及进行软件著作权登记所需的申请文件和流程。软件著作权登记旨在促进软件产业的发展和提升信息产业的创新竞争力。申请文件包括申请表、申请者身份证明、源程序和文档等。此外,还可以选择对鉴别材料作例外交存的方式。
Google建立全球首个大型公共图书库的计划。该计划通过数字化图书涵盖了从内战史到政府文件的各个领域的书籍,解决了版权争议问题。Google与顶尖大学图书馆的合作促进了数字化进程,但也面临美国出版协会和作家协会的审查。Google表示其行动符合著作权
申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应填写《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申请表》。按“品牌”+“名称”+“功能或者性质”+“系统”或“软件”或“系统软件”填写;其中的“品牌”可无。指著作权人首次将该软件公之于众的日期。应提交标明著作权归属的委托开发合同。原始取得权利指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