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软件的法律保护问题是随着计算机软件产业的发展而出现的。为了保护计算机软件,可以采用多种法律保护形式,如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根据软件的特点和用途,可以选择不同的法律保护形式。
著作权法是保护软件最适宜的法律,根据著作权保护的基本原则,即创意/表达分离原则,保护软件的创意表达。然而,著作权法只保护软件的表现形式,而不包括开发软件所使用的思想、方法、原理等。
专利法可以弥补著作权法的不足,有效保护计算机程序所体现的设计者的创意。但是,软件本身不能单独申请专利,只能作为某个发明的组成部分进行保护。
我国保护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法律规范包括国内法、双边条约和国际公约。
《著作权法》第三条明确计算机软件受著作权法保护,《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对其作了细化和补充。
《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是与著作权法配套的行政法规,规定了软件著作权人享有的权利和侵权行为的法律责任。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办法》为软件著作权登记制度制定了具体的办法。
《中美两国政府关于保护知识产权的谅解备忘录》是1992年在中国生效的文件。
《实施国际著作权条约的规定》是为了实施中美谅解备忘录和伯尔尼公约而发布的行政法规。
《伯尔尼公约》是1992年在中国生效的公约。
《世界著作权公约》从1992年10月30日起在中国生效。
《TRIPs》协议第10条具体规定了关于计算机程序和数据库的保护。
著作权只保护创意的表达,不保护创意本身。
在表达某种创意时,如果可供选择的种类有限而引起两个作品相似,则不构成侵权。
计算机程序的版权保护可以扩展到其结构、顺序和组织。整个程序只有一个思想,子程序内不再有思想成分。
通过判断软件在形式和内容上的相似性以及被告是否接触过原告软件来认定侵权。
将软件分解成不同层次,过滤出不受保护的成份,然后在相同层次上进行相似性比较。
我国司法界按照创意/表达分离原则来认定软件侵权。
我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规定了十种软件侵权行为,包括未经许可发表或登记软件、将他人软件作为自己的、未经合作者许可将合作开发的软件作为自己的等。对侵权行为,应承担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情节严重的还可能触犯刑律。
剽窃图片是否构成侵犯著作权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未经许可剽窃他人图片属于侵犯著作权的行为,侵权者需承担民事责任。文章还列举了构成侵权的其他行为,并强调了认定抄袭时需要注意与利用思想、客观事实、合理使用和巧合的区别。
集体管理在著作权领域的作用,指出其并非简单的代理关系,而是信托关系,旨在最大化权利人的利益。文章强调了著作权人需要有版权意识,同时介绍了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作用和法律依据。修改草案旨在解决海量作品授权和权利人无法行使著作权的问题,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可
著作权侵权的诉讼时效及其适用范围。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著作权侵权的诉讼时效为两年,从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侵权行为之日起算。超过两年起诉但侵权行为仍在持续且处于著作权保护期内,法院应判决停止侵权并计算损害赔偿。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对诉讼时效作出了特殊
网站程序属于软件设计,由《计算机保护条例》来保障开发者权益,设计人可以进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按前、后各连续30页,共60页。不足60页的需要提交全部源程序。每页不少于50行,第60页为结束页。在页的右上角标注连续页号1-60。登记地点不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