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护计算机软件的版权和版权人的合法权益,采取了多种技术手段来提高软件版权人对计算机软件的控制能力:
1) 防复制技术:采用序列号和网络认证技术,如“SCMS”系统,以防止用户进行复制行为。
2) 启封认证技术:软件附带标准条款合同,包括使用范围、质量保证、使用期限、免责条款、版权协议、仲裁协议等。用户必须接受这些条款才能使用软件产品。
3) 追踪反馈技术:通过互联网数据实时反馈信息,确保版权人能够实时掌控软件,只有获得版权人许可才能使用。
4) 电子水印技术:在软件产品中设定特定标识,用于鉴定软件的真伪。
5) 标准系统技术:不同区域采用不同标准,即使存在侵权现象,也只在一定可控范围内。
6) ECMS系统:通过鉴别版权人身份和密码保护措施,与用户进行交易,类似于契约。
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行政保护体系,以版权局为中心,以知识产权会议为指导,技监局和工商局为辅助行政单位,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软件行政保护执法体系。
计算机软件是高技术和高智慧的结晶,版权人的权利是一种无形的财产权力。我国制定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并对其进行了修订,采用版权保护法来保护计算机软件的权益。
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计算机软件的保护工作变得越来越困难。尽管我国已经制定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但该条例对计算机软件在网络环境下的侵权与保护问题的规定较少。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网络环境下计算机软件的侵权与保护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法律措施来加以解决。
网络侵权主题是否仅限于自然人。随着网络发展,网络服务提供者、网络内容服务提供者和网络中介服务提供者在网络空间中的角色日益凸显。对于网络服务提供者,其版权侵权责任标准和范围影响版权保护水平和互联网健康发展。网络内容服务提供者类似传统出版者,主观上无过错
徐某诉某互联网公司网络游戏侵权纠纷案。徐某的游戏账号被该公司封停,导致无法登录游戏,引发侵权纠纷。法院认为互联网公司应证明徐某是否传播非法网站的行为及封停行为的合法性,否则需承担法律责任。案件审理过程中,双方达成调解协议,互联网公司撤回上诉。该案反映
剽窃图片是否构成侵犯著作权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未经许可剽窃他人图片属于侵犯著作权的行为,侵权者需承担民事责任。文章还列举了构成侵权的其他行为,并强调了认定抄袭时需要注意与利用思想、客观事实、合理使用和巧合的区别。
集体管理在著作权领域的作用,指出其并非简单的代理关系,而是信托关系,旨在最大化权利人的利益。文章强调了著作权人需要有版权意识,同时介绍了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作用和法律依据。修改草案旨在解决海量作品授权和权利人无法行使著作权的问题,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