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知识产权法 > 著作权法 > 著作权纠纷 > 印染行业的印花版权侵权纠纷中侵权印花产品的生产者 销售者的应诉策略

印染行业的印花版权侵权纠纷中侵权印花产品的生产者 销售者的应诉策略

时间:2024-04-01 浏览:24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43216

我国印染行业现状与发展

印染行业产能集中在五个省份

根据《我国印染行业的现状与发展》报告,浙江、江苏、山东、广东和福建等五个东沿海省份在2010年1-11月的产量达到497.91亿米,占全国总产量的92.10%。其中,浙江省的产量为314.88亿米,占全国总产量的58.24%。江苏省的产量为56.00亿米,广东省为52.94亿米,山东省为39.21亿米,福建省为34.89亿米[1]。

印花版权侵权纠纷突出

由于印染行业高度集中在浙江、江苏、山东、广东、福建等五个省份,近年来在这些省份内,印花版权人与印花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之间发生了许多“印花版权侵权纠纷”。印花版权人通常会先公证购买侵权产品,然后向版权管理办公室投诉,版权办会对被投诉人进行调查。印花版权人再将公证资料、版权办的调查资料等作为侵权事实的证据,向法院提起印花版权侵权之诉。

被告的应对策略

当销售者、生产者接到印花版权人的起诉状后,他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应对:

1. 原告是否享有印花版权

销售者、生产者可以质疑原告是否具有印花版权。原告将购买的印花作品登记在自己名下,但登记证上只注明原告为版权人,并非著作权法上的作者,因此原告可能不享有印花版权。可以参考相关案例,如《夏某诉戴某侵犯著作权纠纷案》[参考案例1],法院判决认定原告夏某不能证明其合法享有“红-梅展放”美术图案的著作权。

2. 印花作品是否具有独创性

销售者、生产者可以质疑原告的印花作品是否具有独创性,是否构成著作权法上的作品。对于图案作品,销售者、生产者很难自行进行全面检索,以证明原告的印花作品在登记之前已在印染行业中普遍存在,不具有独创性。可以委托专门机构进行图片检索,并对检索到的图片与原告印花作品进行比对分析。

3. 提供合法来源证据

如果销售者、生产者能够提供被控侵权产品的合法来源证据,他们可以辩称不承担赔偿责任。然而,他们仍然应当承担立即停止侵害的民事责任。可以参考相关案例,如《广东原创某传播有限公司诉杭州某居室用品有限公司等侵犯著作权纠纷案》[参考案例2],法院判决认定销售商在进货时无法注意到涉案卡通形象是否侵犯他人著作权,因此主观上并无过错,不应当承担赔偿损失的法律责任。

4. 调解解决纠纷

如果销售者、生产者难以收集证据,他们可以通过调解解决纠纷。可以通过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等机构进行庭前调解,或者在法院的主持下进行调解。如果调解成功,法院应当根据当事人的请求制作调解书。综上所述,销售者、生产者在面对印花版权侵权纠纷时,可以从上述几个方面进行应对。然而,由于涉及到法律专业知识和证据收集的复杂性,建议他们委托专业机构和律师进行相关工作。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剽窃图片是否构成侵犯著作权

    剽窃图片是否构成侵犯著作权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未经许可剽窃他人图片属于侵犯著作权的行为,侵权者需承担民事责任。文章还列举了构成侵权的其他行为,并强调了认定抄袭时需要注意与利用思想、客观事实、合理使用和巧合的区别。

  • 网络商标侵权主体的确定

    网络商标侵权主体的确定问题,包括实际销售者、网络信息发布者、网络服务提供商和搜索引擎提供者的责任认定,以及网络商标侵权的管辖问题。对于销售者和信息发布者的身份确定,北京市工商局采取登记措施。同时,网络服务提供商和搜索引擎提供者虽不直接参与制假售假,但

  • 集体管理:信托关系而非代理

    集体管理在著作权领域的作用,指出其并非简单的代理关系,而是信托关系,旨在最大化权利人的利益。文章强调了著作权人需要有版权意识,同时介绍了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作用和法律依据。修改草案旨在解决海量作品授权和权利人无法行使著作权的问题,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可

  • 不属于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法律的民事责任

    我国《著作权法》及相关条例中关于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的民事责任。对于未经软件著作权人许可的侵权行为,如果未构成犯罪,则应视情况承担民事责任,如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和赔偿损失等。同时,软件开发者因表达方式有限而开发的与已存在的软件相似的软件,不

  • 产品侵权行为的定义及构成要件
  • 著作权侵权的诉讼时效及其适用范围
  • 产品侵权责任的性质和适用法律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