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业经营中,企业为了维护经济利益、商业信誉和人事工资等方面的利益,通常会制定相应的内部管理制度和设立管理机构或职位。然而,我们发现在这些制度中,商标管理制度却很少见。这反映了企业对商标的重视程度不高,管理水平不够,同时也暗示着商标管理部门的工作力度不够,未能有效地防止假冒侵权商标的流通。因此,如何提高企业的商标意识,加强商标管理工作,规范商标使用行为,成为商标管理部门面临的重要任务。
根据我们的工作实践,流通领域商业企业的商标使用行为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
商业企业自有商标的使用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指商业企业拥有的注册商标,另一种是企业命名的未注册商标。
进店商品的生产者的商标使用行为可分为三种情况:商品生产者使用自己的注册商标、使用被许可使用的注册商标以及使用未注册商标。这类商标使用行为最为普遍,涉及到商店自主进货销售、生产厂家与商店联销以及代理商与商店联销等多个主体。
进口商品的商标使用行为较为复杂,分为使用注册标记和不使用注册标记两种形式。其中,一些使用注册标记的商标并不一定在我国注册,甚至商标注册人与商品生产者不属于同一国家。
在以上三种商标使用行为中,常见的不规范行为包括:商品生产者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使用相同或近似商标、商品使用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品名称或包装装潢、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销售未注册商标冒充注册商标的商品、违反禁用条款使用未注册商标的商品等。
为了规范商品流通领域的商标使用行为,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需要完善商标法规,加强商标执法监管力度。目前的商标法规对于规范商品流通领域的商标使用行为的条款较少,且操作性差。我们建议制定专项法规,明确各经营主体在商标使用中的权利和义务,并赋予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更有力、更有效的行政强制措施,如扣留物资、现金,暂停支付银行存款等,以便及时有效地制裁商标违法行为。
其次,需要加强商标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流通领域企业的商标管理意识。商标主管部门应利用各种途径向企业宣传商标法律法规,帮助企业建立商标管理制度,规范商标使用行为。同时,工商管理部门还应加强监管力度,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对进场商品使用的商标进行审查,对进货商品进行验收,并对上柜商品进行巡视检查,以防止假冒侵权商品的流通。
规范商品流通领域的商标使用行为对于维护商品流通秩序,阻止假冒侵权商品的上市流通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需要健全和完善商标法规,加强商标执法监管力度,并加强商标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流通领域企业的商标管理意识。通过这些措施,我们能够规范商标使用行为,维护商品流通的正常秩序,阻止假冒侵权商品的上市流通,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1、企业申请商标后并不是可以随意地使用商标,商标使用不规范是指商标的实际使用标识与注册证中的标识不一致。这些不一致包括颜色的不一致、字形的不一致等一些擅自改变注册商标标识的行为。 2、不规范使用商标可能会被注册商标可能被行政主管机关依法撤销。自行
商标使用不规范的处罚是如果商标注册人在使用过程中,自行改变注册商标、注册人名义、地址或者其他注册事项的,由地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如果期满不改正的,由商标局撤销其注册商标。注册商标被撤销、被宣告无效或者期满不再续展的,自撤销、宣告无效或者注
由于商标的使用广泛涉及到市场秩序,关系到人民生活和消费者的利益,也关系到企业自身的信誉和经济效益,所以,国家和企业都应加强对商标的管理。商标管理制度具有以下重要原因:。(一)规范商标行为,发挥商标功能,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一)相关公众对该商标的知晓程度;
商标受《商标法》调整,营业执照企业字号受《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调整,两者保护是并行的。同时,服务商标取得注册后,与之相同的文字经工商部门核准登记为企业名称中的字号后企业同样可以使用。商标专用权和企业名称是两种不同的权利,由不同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