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企业在商标使用上存在一个常见误区,即将商标放置在非常小的位置,而将商品的名称、装潢等其他部分放置在更显眼的位置。特别是在酒、饮料和药品等商品上,这种情况尤为突出。这样的使用方式导致消费者在市场销售中只能识别商品名称,而无法识别商标,从而使商标的作用被淡化,企业的自身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护,进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在商品包装上,只有注册商标享有专用权,受到法律保护,而商品名称、装潢等其他部分,使用人并没有专用权,其他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随意使用。然而,消费者往往更容易选择购买那些有名、质量好的品牌。如果一个生产厂家将商标使用得非常小,消费者无法识别商标,就会影响到购物决策,不购买该厂家的产品,转而选择购买其他厂家的产品。这直接影响了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最终会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在具体使用商标时,应将商标突出展示在商品包装的显著位置上,使商品的包装以商标为中心,只将商品装潢作为一种陪衬。同时,商标与商品名称应统一,避免使用别名。
另一个常见误区是商标使用过大,导致在一定条件下商标失去了应有的显著特征。这种使用方式多出现在一些商标意识较强的企业,尤其在图形商标的使用上更为常见。企业将商标放大到整个商品包装上使用,但消费者无论从哪个侧面都无法看到商标的全部,只能看到商标的一部分,因此消费者不会将其视为商标,而是视为商品的装潢,从而使商标失去了显著特征。
造成这种商标使用误区的原因有多方面,但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方面,一些企业错误地认为商标使用得越大越显著,错误地认为“显著就是大”,为了防止他人仿冒,将商标使用得非常大,结果使商标失去了应有的显著特征。另一方面,舆论宣传的误导也是原因之一。由于我国企业对商标意识较为淡薄,商标普遍使用较小,各种媒介在宣传商标时常提示企业将商标使用得更大,将商标置于中心位置,突出商标等,而未宣传商标使用应注重显著性。
因此,在商标使用时应重点考虑商标的显著性,以使消费者能够识别。商标既不能使用过小,使消费者无法识别商标,也不能一味追求大。应让消费者从任何一个方向都能看到商标的形状,包括外围轮廓和轮廓内所包含的内容。根据不同商品的形状,采取不同的使用方式,使消费者能够一目了然,并在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从而达到商标使用的目的。
保险合同的主体变更问题,重点关注保险标的所有权转移与合同变更的关系。文章指出保险合同主体变更需经保险人同意并办理批改手续,同时保险合同遵循诚信原则,当事人需如实告知并相互诚实慎重。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保险合同才有效。
门面房合同到期时遇到拆迁的补偿问题。对于租赁房屋被拆迁的情况,被拆迁人可获得停产停业损失等补偿。门面房拆迁补偿与住宅有所不同,主要增加营业损失补偿。具体的补偿计算方式包括根据房屋总价值、面积和经营收入等指标的不同进行计算。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关于商标禁用的法律规定。包括与国家标志、外国国家标志、政府间国际组织标志等相同或近似的商标,以及带有民族歧视性、夸大宣传欺骗性、有害于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等不良影响的商标都被禁止使用。商标禁用的理论基础在于不得损害社会公共秩序和良好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的若干问题解释。内容包括保险标的分别投保的保险赔偿、保险合同无效导致退还保险费、代签字或代盖章的效力问题、保险事故发生前的承保条件问题、投保人的如实告知义务、投保人的告知范围和内容、保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情况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