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号,又称厂商字号或商业名称,是企业的特定标志,代表着企业的法律人格。商号在经过核准登记后,可以用于牌匾、合同和商品包装等方面,其专有使用权不受时间限制,只有在所属企业消亡时才会终止。虽然某些生产厂家将某种文字或图形作为商号,同时也作为商标使用,但对于大多数生产厂家来说,商号和商标是不同的。商标必须与特定商品相关联存在,而商号必须与生产或经营该商品的特定厂商相关联存在。
商号权作为一种人身权利,与特定商业主体的人格和身份紧密相关,与主体资格同生同灭,具有精神财产权的属性。国际通行的做法是承认商号权的排他性和专用性。商号权人有权依法使用其商号,并有权禁止他人重复登记、擅自冒用或盗用其商号,还有权利提起诉讼要求赔偿侵犯其商号权的行为。各国法律对商号权的转让有不同的规定,我国的规定类似于法国的规定,允许商号买卖、许可使用或设为抵押。
商号权的内容包括:
商号权利人有权依法自主地使用其商号。
商号权利人有权禁止他人登记注册与其商号相同或近似的商号,禁止他人擅自使用其商号。
商号权利人有权依法将其商号转让给他人使用。
商号权利人有权允许他人使用其商号。通过对商号权性质和内容的学理分析,可以得出商号权具有知识产权的特性,是一种无形的财产权利。
根据第一部分关于商号性质的论述,我国将商号权定位为一种人身权利。然而,我国法律对商号权的保护仅限于人身权利保护,而未涉及财产权保护和知识产权保护。将商号权定位在人身权上是不准确的。此外,我国对商号权的保护通常是作为企业名称保护的附属内容,这需要进一步改进。
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涉及商号权的相关规定主要包括《民法通则》、《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公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公司登记管理条例》、《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关于解决商标和企业名称中若干问题的意见》、《商标法》、《商标法实施细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注册商标、企业名称与在先权利冲突的民事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可以看出,我国在商号权立法上采用了民法、专门法律和司法解释的多管齐下模式,比较零散,给司法实践带来了很大不便。此外,商号权的核心立法层次较低,法律效力不高。
根据我国《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第4条规定,企业名称的登记主管机关是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和地方各级工商行政管理局。国家行政管理局登记的名称在全国范围内有效,而其他地方各级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的名称只在其登记地有效。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市场已不再局限于一定范围,而是对全国乃至全球开放的市场。然而,"同行业、分级登记"的管理制度将商号权限制在一定的行政区划内,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符。
由于我国立法不完善等原因,商号与商标、商号与网络域名、商号与企业名称之间的冲突不断。此外,我国对商号与相关权利冲突的救济途径规定相当匮乏,仅在国家工商局制定的《关于解决商标与企业名称中的若干问题的意见》中有所规定,内容仅涉及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且仅作为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时的依据,并未上升到法律层面,因此缺乏普遍执行的效力。立法不完善加上救济途径的缺乏,势必会损害公民的合法权益,影响正常的社会秩序。
然而,我国现有的商号权立法和理论上的缺陷导致在实践中存在许多商号权保护方面的问题。
老字号能否作为商标的问题。根据相关法律和司法解释,企业名称受保护,其保护范围扩展到具有一定市场知名度和为相关公众所知悉的企业名称中的字号。商号属于商业标识的一种,老字号是拥有世代传承产品、技艺或服务的品牌,可以是注册商标,也可以是老字号特有的装潢等。
企业名称(商号)转让合同纠纷及企业名称(商号)使用合同纠纷的相关内容。这些纠纷涉及企业名称的转让和使用,属于合同纠纷,管辖依据是民事诉讼法的原则规定。法律适用主要依据民法通则、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等。企业名称(商号)作为商业标识及知识产权,受到我国法
福建省某市德源轴承有限公司与卢某华及其相关公司在轴承产品上的商标使用争议。法院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相关法律规定,认为德源轴承公司的商号并不构成对卢某华注册的“德源”商标的不正当竞争,因为缺乏证据证明其商号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显著性,同时消费者能够区分两
关于商号变更的法律规定。商号作为企业特定标志,其变更需遵循一系列法律程序。变更材料包括公司变更登记申请书、法定代表人信息、代表或委托代理人的证明、免职及任职证明等。商号变更涉及公司章程修改或公司董事变动时,还需提交相应材料。最后,提到了具体的要求和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