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号,又称商事名称,是商事经营主体在从事商行为时所使用的名称,即商事主体在商事交易中为法律行为时,用以署名或让其代理人使用,与他人进行商事往来的名称。商号作为商事主体的代表符号,不仅可以区分不同商事主体,减少和避免交易中的混乱,而且对维护公平竞争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商号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商事主体选定商号的方法因国家而异,一般分为两种:商号真实原则和自由主义原则。
商号真实原则是法律对商事主体选定商号加以严格的限制和规定。根据此原则,商号应与商事主体的姓名相吻合或与商事经营的种类相一致。
自由主义原则是法律对商事主体选定商号一般不加限制,商号与商事主体的营业种类和经营范围无关,法律不加过问。
在商号的选定上,一些国家采取的是自由主义原则,但为了维护公共秩序,对商号的选定也作了一些禁止。
商号一经选定并登记后,商事主体的商号便形成了。商事主体应当按照法律规定使用自己的商号,如果商事主体允许他人使用自己的商号,把商号出借出去,由此产生的债务应由商事主体和该他人负连带清偿责任。
商号权是商事主体对其商号所享有的专用权,是商号所有人依法使用、转让其商号并禁止他人滥用的权利。商号权作为商号在法律上权利的表现形式,是一种积极的权利。
商号权的性质有不同的观点,其中一种观点认为商号权是一种人身权,是商事主体人格权的象征;另一种观点认为商号权是一种财产权,是一种无形财产;第三种观点认为商号权是兼具人身权和财产权双重性质的权利。
商号权具有以下特征:
商号一经登记,商事主体便拥有了商号权,就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商号权的保护范围是指商号权的效力范围。规定商号必须登记的国家对商号的保护只限制在已登记注册的商号,在此范围内商号权人享有商号专用权并可对抗第三人。
商号侵权行为是指同一地区的同业竞争者以不正当竞争之目的使用他人相同或类似的商号的行为。构成商号侵权行为的要件包括侵权行为的主体、行为人使用他人的商号、行为人使用他人的商号导致其与他人的营业被误认、行为人主观上出于故意。
许多国家采取商法与不正当竞争防止法一起保护商号,商法主要保护商号侵权行为的主观条件,不正当竞争防止法则保护商号的使用范围。
驰名商号是在一定地区内享有较高声誉并在交易上为公众所熟知的商号。对驰名商号的保护应予以扩大,超越同一地区和同一种营业的范围。
我国目前对商号的保护存在一些缺陷,需要加强对商号的法律保护,明确商号权的性质和保护范围。
商号权与商标权冲突的法律现象。当前,我国法律对商号权的保护存在不足,导致商号权与商标权发生冲突。文章提出解决建议,包括灵活运用现有法律规定、赋予商标和商号合理的法律地位、完善商号与企业名称的定位、借鉴国际做法制定相关法律、构建统一的商号法律保护体系以
商标与商号产生权利冲突的原因。其中,构成相似性、商标与商号的构成要素以及消费者的混淆是主要原因。商标主要用于区别商品或服务来源,而商号是企业名称中的字号,用于表明不同于其他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的特征。由于商标和商号的某些相似性和消费者混淆,导致了权利冲
商号权的主体限制及相关规定。商号权主体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个人不能成为商标权纠纷的主体。企业名称在使用时应保持一致,任何未经许可使用他人企业名称的行为都将受到处理。商号注册需遵循强制登记、先申请先核准、分级核定与管理以及主体名称限制等原则。
企业名称(商号)转让合同纠纷及企业名称(商号)使用合同纠纷的相关内容。这些纠纷涉及企业名称的转让和使用,属于合同纠纷,管辖依据是民事诉讼法的原则规定。法律适用主要依据民法通则、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等。企业名称(商号)作为商业标识及知识产权,受到我国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