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征地拆迁 > 土地征收 > 征地补偿 > 弃耕地能否得到征地补偿

弃耕地能否得到征地补偿

时间:2024-04-29 浏览:34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54885
农村的人到城市发展比比皆是,他们原来在农村是有耕地,去城市发展后耕地也就弃耕了。后来这些弃耕地被政府征收用于建设公路,此时弃耕地的主人也担心自己无法拿到补偿。那么,弃耕地能否得到征地补偿?针对相关问题手心律师网小编做了详细介绍。

弃耕地的征地补偿问题

一、弃耕地的征地补偿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的规定,如果集体没有收回承包地,应当给予补偿。征收土地方案经依法批准后,由被征收土地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并将批准征地机关、批准文号、征收土地的用途、范围、面积以及征地补偿标准、农业人员安置办法和办理征地补偿的期限等,在被征收土地所在地的乡(镇)、村予以公告。被征收土地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应当在公告规定的期限内,持土地权属证书到公告指定的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征地补偿登记。

二、农村征地存在的问题

(一)宣传工作不到位

通过调查发现,农民对征地拆迁的好处了解甚少,这表明宣传工作不到位。例如,小城镇建设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促进农村城市化,使农民的经营多样化。修建道路也是一项惠民工程,只有把路修好了,农民才能更好地走出大山,与外界交流。此外,温泉工程可以带动村里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然而,这些好处往往被农民眼前的征地补偿费所掩盖。这说明镇里和村里的宣传工作不到位,没有向农民清楚地解释这些实实在在的好处,导致农民只关注少量的补偿款,而拒绝征地拆迁。

(二)法律法规不健全

首先,长期以来,农村房屋拆迁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对农民房屋的私有财产权,一直采取忽略或放任态度。法律法规中,房屋仅被包含在“附着物”之中,严重混淆了农民土地的集体所有性质和房屋的私有性质。地方政府在办理农村房屋拆迁补偿事宜时主要参照国有土地上的城市房屋拆迁补偿办法进行,有的甚至连参照的资格都没有,农民公平受偿权利在法律上受到了不当的限制。这种法律的移位,不能不说是我国法律的一大缺憾,也导致拆迁中出现许多暴力。其次,农民对土地的集体所有性质接受程度较低,认为土地是自己私有的或承包的,国家无权征收或得由自己定价,这些都导致征地困难。

(三)补偿方式相对单一

目前,征地安置的主要方式是一次性货币安置,即一次性发放安置补助费。这种方式操作简单,只要按法定标准计算安置费用,发放到人就可以了。然而,货币安置虽能解决被征地农民的暂时生活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征地工作顺利进行,却难以解决他们的长远生计。一些农民一旦失去土地,缺少谋生手段,加上农民自身的理财能力和投资能力偏弱,就会面临生计问题,最终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这种单一的金钱补偿方式,使一些真正依靠种地为生的农民感到不安全,也导致土地征用困难。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广东省征地补偿保护标准

    广东省征地补偿保护标准,按四类、五类、六类区片区范围分别给出了详细的补偿标准,包括耕地、园地、林地、养殖水面和未利用地的补偿费用。同时明确了补偿标准仅包含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青苗及地上附着物补偿费用另按地方政府规定执行。该标准旨在保护被征收农民的

  • 集体土地房屋拆迁流程

    集体土地房屋拆迁流程的具体步骤和规定。文章指出拆迁必须经过多个方案的批准,并由区、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随后文章详细描述了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的拟订、公告、意见收集、确定和审批等流程,并强调了征地补偿、安置费用的管理和支付的重要性。此外,文章还提到了申报

  • 广东省国土资源厅批复广东省征地补偿保护标准

    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对广东省征地补偿保护标准的批复,公布了韶关市武江区征地补偿的具体标准,包括五类区片和六类区片的补偿标准。补偿标准包括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并强调了补偿原则,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降低。同时提醒被征收人注意补偿标准仅为土地补偿和安置

  • 如何维权当征收补偿不合理

    如何维权当征收补偿不合理的问题。当对国家的征用农村土地方案有异议时,应在法定期限内向相关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异议,并提供征地补偿和安置方案的异议。部门会审议这些异议,并安排听证会如果需要的话。如果方案确实需要修改,将根据相关法规和批准方案进行修改。

  • 农村征地补偿新政策的构成
  • 广东省征地补偿保护标准
  • 租赁土地被征用后土地使用权人能否获得补偿
土地征收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